文章索引


让我们跳跃一下时间,来到二十年以后,来看看吴鞠通治疗的另外一个患者,来体会一下吴鞠通的治心之法吧,这个病案是吴鞠通在回老家淮阴的时候看的。

这是个姓杨的女士,四十九岁,一开始患病是因为肝气不舒,导致的胁痛,由于治疗不及时,后来胃也变得不大好了,医生们对此的治疗大致就是滋阴补虚,结果这个病拖延了十年之久,还是没有什么起色。

等到吴鞠通来诊治的时候,病情发展到什么地步了呢?这位杨女士已经不大能正常吃饭了,每次吃饭“饮粥汤止一口,食炒米粉止一酒杯”,听到一些什么大的响动就“痉厥”,“终夜抽搐”,每次犯病都要两三天以后才能平复一些。

吴鞠通来诊病的日子是甲申年(公元1824年)的十一月初二日,此时的脉象是六脉弦紧而长,该患者闭经已经两年了,周身疼痛,整年的咳嗽,已经是骨瘦如柴,奄奄一息了。

吴鞠通诊断以后,认为是病在肝经,“内犯阳明,则不食;木克脾土,故饮聚;阳明空虚,故无主,闻声而惊;外犯太阳,故身痛而痉;本脏自病,故厥”。

于是吴鞠通提笔开了方子:新绛纱、旋复花、降香末、广郁金、川椒炭、苏子霜、桂枝、半夏、青皮。

这个方子的用意是梳理肝络,其中包含了张仲景的旋复花汤,这种梳理肝络的方法是前面我们讲过的缪希雍的拿手绝活儿,这些药物里面新绛纱是有争议的,早在张仲景的时代就提出使用新绛了,不过后世倒是有些晕了,这个新绛到底是什么呢?有人说是用茜草等有颜色的药物染成的红色的纱帛等纺织品,吴鞠通这里面用的显然是纺织品,但是现在约定俗成的是用茜草了,反正从古今的医案中来看,用两者都有效果,里面的川椒炭可能是让大家费解的,用川椒炒成的炭,这是干什么呢?原来,川椒有引气下降归肾经的作用(这是许叔微的绝活儿),用炭是增加其收敛作用;方子中用了很多药性下行的药物,如旋复花、降香末、川椒炭、苏子霜、半夏等,为什么呢?因为吴鞠通认为这个病是由于肝气上逆引起的。

在这个方子服用了七付以后,胁痛减轻了一些,但是痰饮仍然是很多,咳嗽也还是频繁,夜里睡觉也不是很好,于是吴鞠通决定停止梳理肝络,改为和胃蠲饮,方用:半夏、生薏仁、枳实、茯苓、淡干姜、广皮、桂枝,这个方子中有桂枝、淡干姜等升阳之药,也有驱除湿气的生薏仁、茯苓等药,还有调理气机的广皮、枳实等药,其中半夏、茯苓、广皮三味药就是化痰的二陈汤的主要成份(二陈汤这个名字的得来就是由于半夏和陈皮都是要久放,至少一年以上才可以用,一般是越陈越好,所以叫二陈)。

这个方子用到二十七日的时候,患者就已经可以服用稀粥半碗了,于是吴鞠通就用前面的两个方子来回的交叉服用,一边和胃,一边梳理肝络,患者的病情也一天天地开始好了起来。

到了次年的三月份的时候,杨女士已经能够吃两碗的干饭了(我们平时吃干饭大家都不在意,但是能吃干饭在久病之人就是佳兆了,说明胃口渐旺),正巧这时吴鞠通又要到绍兴出诊去(看来吴鞠通回家还挺忙的),在四月份的时候,吴鞠通在旅途中不放心这个患者,当走到苏州的时候,还写了封信给这个杨女士,让她一定要注意自己的性情,不要没事儿就发脾气,因为肝气不舒是引起很多病的罪魁祸首。

到了五月份,吴鞠通不放心,又给杨女士写了一封信,信中“痛以大道理开导之”(估计是用词比较的狠,否则不会用个“痛”字),然后就失去了联络。

要说古代的通信可真是够落后的,等到了十月份,吴鞠通才收到回信,打开信一看,吴鞠通笑了,原来信中说杨女士居然把吴鞠通写的信当成座右铭,每天高声朗读一遍(这实在是调理肝气的好方法,可惜吴鞠通的这封信没有流传下来),现在饮食已经非常好了,精神头也很高涨(精神大长),而且家里人也因为她身体的恢复而感到非常的高兴!(合家欢乐)

给一个人开方子比较容易,但是一个好的医生,一定会以自己高远的境界,以自己一颗诚挚的心,去改变患者的思想,使其获得医药以外的精神调护,从而走向明媚的阳光之中。

医术之外,尚有医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