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索引


◎图片由包图网授权

这当然是大家不喜欢的结果,但也正因如此,才演化出了许多关于不能吃黄豆类产品的说法,但真的不能吃吗?当然不是,至少我是反对这种观点的。

为“黄豆、豆浆、豆制品”发声

黄豆、豆浆、豆制品中被诟病的原罪就是:“黄豆富含异黄酮”,而这种黄酮类物质具有“雌.激.素.样.作.用”。而这个作用是以双向调节的方式在工作,当体内雌激素分泌不足时,它可以与雌激素受体结合产生“弱的抗雌激素”效应;而体内激素水平过高时,它还可以“促进性激素结合蛋白的合成,降低体内游离雌激素水平,抑制芳香化酶活性以减少雌激素的生成。”

基于这一理论依据,专家在大鼠身上也做出了同样的实验结果,植物雌激素可抑制子宫肌瘤细胞增殖。而且,对于子宫肌瘤多因素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也明确告诉我们:“饮食习惯中经常食用蔬菜水果和豆制品,可以降低患子宫肌瘤的风险”这与国内外的文献研究结果是一致的。

而且,后退一万步来讲,大家可能不知道“雌.激.素.样.作.用”与“雌激素”区别,但在相信任何一种观点之前,一定要考虑剂量的因素。

我们还拿豆浆举例。假设,我说的是假设哦!如果豆浆中的雌激素会对机体产生副作用,那需要多大剂量呢?我给大家换算一下。

人体每天摄入1~2毫克雌激素是生理剂量,不会有额外的副作用。如果这个剂量换成豆浆来提供,那需要喝多少豆浆呢?正常浓度的豆浆,大约每100毫升含有10毫克异黄酮。要发挥等同于1毫克雌激素的作用,每天需要喝10万毫升,大约是100升。一个常规尺寸的饮料瓶容量大约是0.5升。

也就是说我们每日要喝超过200个饮料瓶容量的豆浆才会引起身体对于超剂量雌激素的反应。

其实,我举这个例子不仅是想告诉子宫肌瘤的患者,更想告诉那些焦虑的家长。因为,经常有家长会问我说:“喝豆浆会不会造成孩子性早熟啊?”我知道,家长们提出这个疑问的话外音就是在表达对于雌激素的担忧。而每日一杯的豆浆对于我们聪明的身体来说,就好像水滴之于大海,是补充而非影响。

大枣、桂圆等益气养血之品

“药食同源”之品中被点名最多的当属三类:

其一,益气补血的,红枣、阿胶、蜂王浆等,认为此类食物具有类雌激素样作用;

其二,味酸或者性酸的药食同源之品,比如醋、石榴、柠檬等以及未被列举出来的,具有酸收之性的中药,认为酸即是收,认为此类食物会加重瘀血,进而影响癥瘕。

其三,性质温热或具有温阳之力的药物,比如葱姜蒜、羊肉等,认为“癥瘕”之人本就有经漏之虞,若过多服用温热食物,只会加重出血。

那这三类中药或兼具药性的食品,是不是真的不建议子宫肌瘤的女性服用呢?我来说说我的观点。

子宫肌瘤属于中医“癥瘕”之疾,但大家不要把这两种疾病简单地划等号。因为,一般来说,中医命名的疾病很可能是现代医学中多种疾病的总和,比如癥瘕就会包括子宫肌瘤、盆腔炎性包块、子宫腺肌病、卵巢囊肿、妇科恶性肿瘤等等。而子宫肌瘤是我们日常生活中较为常见的癥瘕之疾。

癥瘕(zhēng jiǎ),癥者腹部结块聚集在一起坚硬成块,推之不能移动的,属血分;瘕者,痞满无形,聚散无常,推之可移动,痛无定处,属气分。而子宫肌瘤更接近于“瘕”的范畴,也是就我们理解的“瘀血”。

而哪些情况会加重“瘀血”的出现?中医又是如何认识与治疗“瘀血”的呢?

名医张景岳对此病的发生、发展解释的言简意赅。《景岳全书·妇人规》中言:“其证则或由经期,或由产后,凡内伤生冷,或外受风寒,或恚怒伤肝,气逆而血留,或忧思伤脾,气虚而血滞,或积劳积弱,气弱而不行。总由血动之时,余血未净,而一有所逆,则留滞日积而渐以成癥矣。”

也就是说“癥瘕”的发生,一方面是由于产后恶露未净,凝结于冲任之中,遂渐积而为癥瘕;另一方面则是因为日积月累的月经期间的不良生活习惯,过食生冷,触冒风寒,忧虑多思,大怒伤肝导致气血逆乱,寒凝下焦,癥瘕形成。

所以,调理此类疾病的大体思路一般都是活血化瘀为主线兼见温通、理气和散寒化湿止痛。而补益之法用不用呢?

我的观点是“用”,正如张景岳在《妇人规·癥瘕类》中所说:“凡今人之病虚者最多,而用补者最少”。生活在当今社会中的女性,身份与生活状态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承担的责任更多,忧思更多、接触寒凉生冷的机会也更多,所以随之而来的体虚者亦更多。

而“瘀血”一旦形成,本就极其耗伤气血,加之女子本“虚”,所以,日常之中的“益气养血”之品本就应该贯穿始终,这也正如近代张锡纯先生创立“理冲汤”,以攻补兼施的方式治疗癥瘕之疾是一样的道理。所以,我的观点是益气养血之品,可以吃,更应该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