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索引

风湿在表

《黄帝内经》言:“六经不通,四肢节痛,腰脊乃强。”六经各分手足,即为十二经。太阳经包括手太阳小肠经与足太阳膀胱经,位于体表,主卫外,而羌活胜湿汤正是治疗“太阳经气郁不行之证”,故而后世常简称其为“风湿在表”之证。

1、风一吹就头疼

头为诸阳之会,为清窍所在之处。《医碥·头痛》曰:“六淫外邪,惟风寒湿三者最能郁遏阳气。”因此,我们经常会发现“风寒上犯”引起感冒时,我们会头痛;风湿之邪上蒙头窍,清阳被遏,气血不畅时也会头痛。尤其是有些人,平时都好好的,一到大风天,就不敢出门,风一吹就会脑袋疼、发沉,好像孙悟空带了个紧箍咒。

这类头痛的特点就是,常常在触冒风邪,或湿气加重的气候环境中触发,自觉脑袋很重就像被湿毛巾裹住一样,昏昏沉沉的,说不清楚具体的疼痛位置,这种头痛就是“风湿在表”。

《金匮要略》云:“风湿相搏,一身尽疼痛,法当汗出而解……汗大出者,但风气去,湿气在,是故不愈也。”也就是治疗风湿在表之证时,也应当选择“汗法”,但与治疗“风寒在表不同”之处就在于要把握这个度。因为风为阳邪,容易表散,湿为阴邪,难以骤除,如果过汗就会出现“风邪已散,而湿邪内留”的问题。

羌活胜湿汤,以祛风解表药使阳气充溢,微微汗出,以风胜湿,从而使得风湿之邪并除。风湿一除,阳气正常巡行,也许就再也不会有怕风吹的困扰了。

2、脖子僵痛

久坐办公室吹空调,缺少日晒,缺少运动的当代年轻人,或多或少都会有些“后颈僵硬、疼痛”的不适感,这也属于阳气不足,风湿侵犯太阳经输,经气不利之证。足太阳膀胱经“其直者,从巅入络脑,还出别下项,循肩膊内,挟脊抵腰,入循膂,络肾属膀胱”。湿邪循经入府,气化不行,常见颈项疼痛、连及腰背,而此类脖子僵硬正可以用羌活胜湿汤除太阳经之风湿。

比如经方大师刘渡舟就曾记载这样一则案例:

39岁的丁女士,颈部关节疼痛了好多年,每遇阴天下雨时这种疼痛的感觉就会加重。而今颈子连着后背,酸重疼痛越发难以忍受,连带着胳膊都有些屈伸不利,腰部酸痛,手脚凉。带下量多、色白、粘腻。口不渴、时有恶心、厌油腻、小便短黄、大便溏薄,舌苔白厚而腻、脉沉。曾服用“芬必得”等药物止痛。

方以羌活胜湿汤加味:羌活10g、独活10g、川芎10g、炙甘草3g、蔓荆子10g、藁本6g、防风10g、桂枝6g、生姜6g。服五剂,项背之痛即止、带下减少,仍舌苔白腻、小便短黄。转方用胃苓汤:苍术6g、厚朴10g、陈皮10g、生姜10g、茯苓30g、猪苓20g、桂枝10g、白术10g、泽泻15g。药服三剂,诸症皆愈。

其实,刘老治疗丁女士的颈项僵痛正是以羌活胜湿汤发散风湿邪气,而因丁女士的颈项疼痛已经发展至痛引肩臂故而加入桂枝、生姜,以温通经络、解肌散邪。而后又以“胃苓汤”收尾,以健脾除湿,解决其大便溏泄等问题。

对于“风湿在表”的年轻人来说,常常病程较轻,疼痛部位多局限在颈项部位,可以选择3~5剂羌活胜湿汤原方即可收效。

3、关节疼痛

对于水湿内生的调理思路,吴昆在《医方考》中总结的很好:“脾胃虚弱,湿从内生者,二陈、平胃之类主之;水停于膈,湿盛濡泻者,六一、五苓之类主之;水渗皮肤,肢肿黄胀者,五皮、茵陈之类主之。今湿流关节,非上件所宜矣。经曰风胜湿,故用羌、防、独、芎、蔓诸风药以治之。以风药而治湿,如卑湿之地,风行其上,不终日而湿去矣。又曰无窍不入,惟风为能,故凡关节之病,非风药不可。用甘草者,以风药悍燥,用以调之。此之谓有制之兵也。”

也就是说“风湿邪气”羁留于细小的关节处,一般的药物是很难“直达病所”的。这样的病痛更适合选择针灸、艾灸、经络理疗等外治法以散邪气。但这样的治法并不一定适合大多人的家庭情况。若希望用汤药调理,则可依吴昆所说:“风行其上,不终日而湿去矣”。

也就是说单纯风湿侵袭关节者,疼痛以重浊为主,遇风遇湿加重,可以羌活胜湿汤原方;若疼痛日久,其人脾胃素虚阴火虚盛者,又有阴雨寒湿天气疼痛加重,则可在原方基础上加入补中益气。若是女子血虚,关节疼痛者,薛己在《女科撮要》中言可“用姜水煎服东垣的羌活胜湿汤”以治痛风,血虚肿痛,身重脉缓等证候。当然此处的“痛风”不同于现代尿酸升高导致的关节出现疼痛,是指“痛于风”,是指关节处“遇风”疼痛加重,类似于妇人血虚产后风的症状。

有时候,风可以呼啸怒吼,令人抓狂,可以与湿邪相搏影响健康;也可以温柔和煦,抚慰伤痕。生活中,总少不了风风雨雨,我们也需要,风药通行其上,吹散湿浊,用羌活胜湿汤扫除阴霾。这是博弈,也是中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