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索引

身痛逐瘀汤组成:

秦艽3克、川芎6克、桃仁10克、红花10克、甘草6克、羌活3克、没药6克、当归9克、五灵脂6克、香附3克、牛膝9克、地龙6克。

王清任说:“凡肩痛、臂痛、腰疼、腿疼,或周身疼痛,总名曰痹证……总逐风寒、去湿热,已凝之血。更不能活。如水遇风寒,凝结成冰,冰成风寒已散。明此义,治痹症何难?古方颇多,如古方治之不效,用身痛逐瘀汤。”

这是多么贴切的比喻啊。久处风寒湿地的人们定是知道寒湿之邪对于机体的影响,所以总是想着散风寒、祛风湿,但往往忽视了“水遇风寒会结冰”,这结了的冰在体内就是瘀血啊,瘀血不除,疼痛怎么能好呢?王清任正是发现了这个问题,继而创立了这首十二味药的身痛逐瘀汤,那这些药物又是如何协同作战的呢?我们一起来看看:

1、止痛

一个治疗疼痛的方子,首先要做的就是“止痛”,只有让患者觉得疼痛减轻了,他才会有继续治疗的信心。方中选择了没药、五灵脂这两味止痛界的扛把子,充当此方的先锋军,目的就在于先止痛,而且这两味药在止痛之余又兼具活血之力,也是治疗血证常配伍之剂。正如《本草纲目》对于五灵脂的记载:“男女一切心腹、胁肋、少腹诸痛,疝痛,血痢,肠风腹痛,身体血痹刺痛”。

2、逐瘀

止痛仅是治标,瘀血内蕴才是本质的核心问题。王清任又配伍了什么样的组成来攻克体内的“瘀血”呢?

疏通管道需要热水,想要活血化瘀也最好以温通为主,方中配伍了三个层次的化瘀之剂,先以辛温的桃仁、红花入心肝血分以调经活血,再佐以当归补血活血,川芎行气活血,四药相合暗含了“桃红四物汤”之意。

而活血药多为“穿凿之力强,而通行之力差”,所以在化瘀之中又配以味辛性平,善于周行全身的香附,以增强全方行气祛瘀之力。

然后第三层级就是牛膝,您可别小瞧这味药,它是治疗“肝肾亏虚、筋骨疼痛”核心武器。记得我在干诊给老专家抄方的时候就遇到过一件有关“牛膝治腰痛”的趣事。

当时一个退伍老红军问我说:“小大夫麻烦您个事儿吗,我这有一张治疗腰痛的方子,少一味药,您看看我在哪能买到牛波棱盖儿(牛膝盖)啊,我都跑了好多个屠宰场了。”

我当时真的是呆住了,因为根本不知道牛的膝盖还能入药啊,更别提说要到哪里去买了。还好坐在对面的老专家给我解围,说:“给老人家开一袋牛膝。”

这时我才明白原来老人家说的牛膝盖原来指的是牛膝啊。为了避免大家误会,这里我一定要多说一句,牛膝是一味植物药,大家可不能通过中药的名字来推测它的来源啊。

3、祛风除湿

由于风寒湿引起的疼痛,当然需要配伍祛风散寒除湿之剂,方中辅以羌活、秦艽以祛风除湿,地龙祛风通络以止痹痛,甘草调和诸药。

这样诸药相合,也就成为了活血行气、祛风除湿、通痹止痛的身痛逐瘀汤,这样一个以“治痛”而闻名的方子,它究竟可以治疗什么样的“痛”呢?

瘀血兼风寒湿邪

身痛逐瘀汤能够入选《百首古代经典名方》,足以证明此方在当代应用之广。那它究竟能治疗哪些疼痛,又应该如何选择呢?这是需要我们仔细探究的。

我觉得需要具备三点因素:其一,体质相对壮实,非血虚、妊娠之人;其二风寒湿邪为诱发疼痛的原因,且疼痛部位多固定出现;其三,瘀血体质为本。

而这其中前面两点大家都能理解,想必难点就在于要:如何判断自己是否属于“瘀血体质”呢?大家可以参考以下几点。

● 形体:以形体偏瘦者居多。

● 性格:容易烦躁,常伴有健忘。

● 特定人群:久居高原地区,常年体力劳动,产后、年老、有明确的外伤或疾病宿根之人均为瘀血体质的目标群体。

● 症状:面色发暗,皮肤上或有色素沉着,稍有磕碰身上容易出现瘀斑瘀点,唇色深,舌质暗伴有片状瘀斑或瘀点,舌下静脉紫暗,或眼眶周围暗黑,易脱发,肌肤干燥,女性多伴有痛经或经血中夹有瘀块,颜色紫黯。

叶天士说“初病在经,久病入络”,疾病缠绵就会影响人之血脉,气血推行不利则成瘀,瘀则不通,“不通则痛”,这就是身痛逐瘀汤治疗的核心人群。所以,现在此方在治疗疼痛方面应用极其广泛,是治疗因瘀血兼风寒湿邪阻滞经络的常用方剂。当症见四肢关节或周身疼痛,且痛有定处,或昼轻夜重为特点的肩周炎、腰椎间盘突出症、骨质疏松、颈椎病、末梢神经炎、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头痛、产后身痛、痛经病证均可辨证选择此方,进行治疗。

今日份的身痛逐瘀汤到这里也就快要结束了。

希望它可以为正在奋斗的人们带去一缕慰藉,抚平一丝疼痛,

也希望它可以为喜欢中医的你,送去一点点启发,

最后更希望所有看到这里的朋友都能有一颗“大胆创新,小心求证”的心,以此“化瘀生新”冲破生活中的重重阻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