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索引

三、成熟的父母是为自己的课题负责

教育学家马卡连柯曾说:

“一切都为了孩子,为了他牺牲一切,甚至牺牲自己的幸福,让他背负这一切,这是父母送给孩子的最可怕的礼物了。”

深以为然,父母不把自己背负在孩子身上,孩子才能飞得更高更远。

1、别做委屈的父母

作家李柳楠原本拥有品学兼优的一儿一女,但突然有一天孩子们都对她说:不想上学了。

两个孩子相继退学后她很痛苦,她对孩子们吼道:

我做错了什么?我是怎么拉扯你们长大的?想去的地方没去,想吃的东西也没吃,想穿的衣服没穿,想买的东西也忍住不买,这一点你们应该比谁都清楚啊!

长期遭受妈妈情感勒索的孩子们也终于爆发了:

谁叫你这么过的?不是你自己喜欢才做的吗?妈妈要去玩时我什么时候抓着你不放了?要买东西时我抢走你的信用卡不让你买吗?

付出感和牺牲感除了让亲子双方心里倍感沉重之外,其实毫无意义。

生孩子疼不是孩子的错,赚钱辛苦也不是孩子的错,孩子真的不需要为这些而满怀愧疚感。

父母希望孩子听话,懂事,这本身是美好而温暖的词,它代表着养育过程中,孩子对我们情感和情绪的用心回馈。

心理学家表示:

压力和内疚感不可能变成儿童内在的需求,听话或懂事不过是一种假象,背后是孩子心理功能的失调;

因此这些经历不但不能转化为经验,还会根本性的损坏孩子的心理健康。

真正的懂事和听话,应该是孩子发自内心的共情和体谅。

用牺牲感和付出感捆绑来的被迫的懂事,是孩子为了得到爱和关注的委屈求全。

父母一旦开始用牺牲感和付出感来捆绑孩子,父母也会感受不到养育孩子的快乐。

2、放弃绝对公平

很多时候在我们付出的时候,我们在追求一种绝对的公平。

也就是说我做了什么,你也要回报我什么。

我卯足了劲鸡娃你就不能成为一个普通人,甚至你还需要成为一个卓越拔尖的人来回报我。

如果孩子没有回报父母,或者回报没有达到父母期望的高度,那么孩子就被钉在了无形的耻辱柱上,扣上了一顶不孝顺的帽子。

当父母自居在付出者的角色上跟孩子相处时,亲子双方就会不知不觉变成了一种对立的关系。

这样的对立状态中父母能感受到的只有委屈,而孩子感受到的则是无以为报的压力。

放弃追求绝对公平,亲子关系才能步入正常的轨道。

3、课题分离

曾看到过一个短视频,一名初三的男孩叫李楚豪,父母从小离婚,他跟着妈妈生活,妈妈带着他搬离农村老家来到城市生活。

学费,生活费,住宿费每一笔庞大的开支都压得妈妈喘不上气。

为了让孩子在城市生活下去,为了多赚一点钱,她在足疗店做过按摩师,在酒店当过服务员,实在入不敷出的时候,还会放下脸面四处借钱。

讲到这些,孩子流下了眼泪。

他对妈妈说:

求求你了多补补身子,多买几件好点的衣服,我自己能管理好自己的学习和生活,我不会羡慕那些有钱的孩子,因为我知道我有一个特别爱我的妈妈。

而妈妈却回答:

“这10年里在外人看来都认为妈妈过得很辛苦,但其实妈妈过得一点都不辛苦,因为妈妈有你。

请你永远记住一句话:

你是一只快乐的小鸟,你不属于我,你属于你自己,你属于蓝天,好吗?”

就如李楚豪的妈妈,抚养孩子很辛苦,其实是自己的课题;

如何回报父母的付出,成为一个优秀与否的人,是孩子自己的课题;

每个人只应该分别就自己的课题工作。

四、写在最后

一个好的家庭系统,一定是家庭成员在共同成长。

这就意味着,每一位家庭成员都要学会认领和完成自己的功课,同时做好不去干涉和妨碍他人的功课。

过度牺牲的父母不但做不好自己的功课,相反还影响到了他人的工作。

如果把很多存在感刷在孩子身上,对孩子有诸多期待和要求,那么这个孩子的快乐和价值就会被扼杀。

正如苏珊·福沃德在《情感勒索》一书里提到的:

被家长情感勒索的孩子会陷入突如其来、有苦难言的窘境。

成熟的父母,应该是懂得为自我负责,而不是让孩子承担,或者引起孩子的罪恶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