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索引

适合孩子们的“疏肝汤”

老人们常说小儿火力壮,用中医的话说,这叫做“小儿为纯阳之体”,但同时这也意味这小儿更易出现“肝有余”的体质特点,儿科医家万全《育婴家秘》曰:“肝属木,旺于春,春得少阳之气,万物之所以发生者也,儿之初生曰芽儿者,谓如草木之芽,受气初生,其气方盛,亦少阳之气方长而未已,故曰肝有余,有余者,乃阳自然有余也。”此“肝有余”并非“多余”,而是指肝气充盛的生理状态,肝禀少阳升发之气,为小儿生长发育之动力,而这份多出来的阳气,要如何调理才能让它更好地为孩子所用呢?

饮食上

五味与五脏相对,甘入脾,酸入肝。《摄生消息论》中云:“当春之时,食味宜减酸益甘,以养脾气”。春月为肝气旺盛之时,在五行的生克制化中就存在着天然的制约脾土之力。

所以,在取长补短的饮食调理中,春季更应重视补脾养脾之品的摄入,这也就是《千金要方》所以言:“春不食肝”,饮食的选择上要减少酸收之品,增加甘温养脾之物,比如小米、糙米,南瓜、番薯、山药、莲子等等。

调理上

罗博士曾经介绍过一种“动静结合”的缓解情绪方法,其实,举一反三后我觉得用在孩子的情绪养护中也是很好的。

据我观察,肝气不舒的孩子大体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种偏于“抑郁型”,她们内向,少与人沟通,不敢说话,宅家,对于这样的孩子,家长们就辛苦些,要想尽办法带她们出去,选择一些可以挥汗如雨的运动,比如户外的无动力游乐场,轮滑,攀岩,平衡车,溜冰,划船等等都可以,让她们多晒太阳,在自然之中接触小朋友,这比什么“解郁汤”都要好;

反之对于“亢奋型”的孩子来说,我们就要想办法让他们静下来,其实,孩子之所以会变成“熊孩子”,原因真的很简单,就是他内心的需求未被满足,这其中可能包括“不自信”“孤独”“压力大”等等,而家长需要做的就是找到这个“需求”,然后疏导开他的心结,除此之外,亢奋型孩子往往精力充沛,所以,还需家长们帮他找到一两种可以让孩子们可以沉浸其中,获得满足的兴趣,比如绘画、乐器,乐高等等都是很好的。

疏肝理气

除了饮食和生活上的改变外,我们还应理解重视孩子已经出现了的症状,并予以调理。

夜惊

肝气不舒的孩子最容易引起的问题就是食欲差,夜惊,睡眠多梦,这与小儿的体质特点有关,肝气郁结,郁久化火,同时肝血不足,内生虚热,导致小儿夜惊发作,此类孩子多有一个圆圆的小肚子,总像有未消化的食物,夜惊也多出现在外感疾病之后,且多在后半夜发生,此时孩子可以选择温胆汤调理,药量宜清,时间易短,少少予之,清胆和胃,化痰理气。

温胆汤组成:茯苓15克、法半夏3克、陈皮4.5克、竹茹3克、枳实3克、炙甘草3克。(此剂量为6岁左右儿童参考剂量,年龄更小的孩子可以将此方剂用于泡脚方。)

腹痛

孩子身上还有一种肝气不舒的特质性表现,就是不明原因的肚子痛。这样的孩子我遇到了好几个,他们经常说自己肚子疼,带到医院查一圈,但却没有什么器质性病变,腹痛时也不恶心,也不腹泻,单单肚子痛,让家长们很少头痛。

其实,这样的腹痛很大原因就是肝气不适所致,平时可以给孩子推推肝经,从大腿根到大脚趾的方向推,左右交替,每天推上个3~5次,可以明显缓解此类腹痛的发生频率。腹痛发生时,还可以准备一个小药方,叫香附砂仁散,此方就香附、砂仁、炙甘草三味药物组成,原方为散剂,现如今我们可以各取3克,熬成水煎剂,20分钟左右即可,腹痛时少少予之,疏肝理气、和胃止痛。

压力大

上学后的孩子,除了情绪上的调节外,还应考虑其学业压力等导致的劳伤肝血的情况,比如睡眠时长不足,眼睛干涩,经常揉眼睛。此类孩子多属于肝郁日久,肝阴受损,刚宜柔以制之,急宜甘以缓之。

正如《王旭高医书六种》所言:“肝气胀甚,疏之更甚者,当柔肝,当归、杞子、柏子仁、牛膝。”所以,此类孩子可以多选择一些当归煲蛋,枸杞菊花茶,干嚼柏子仁,柏子仁芝麻粥都是很好的调理思路。

好了,今天的文章到这里就要结束了。

老话说,磨刀不误砍柴工,重新整理一下心情,或许我们可以获得崭新的开始,有一句说:“幸福的童年可以治愈一生,反之,不幸的童年需要一生来疗愈”,而我希望今后的每一个孩子都可以成为那个开怀笑,放声哭的无忧少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