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索引

王安石在变法初始写下这样一首诗: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千户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这一路荆棘,一路等待,王安石济世救民的初心,终于等到了大展鸿图的机会。

史铁生曾说过:“初心,能让我们保持纯净,能让我们即使深陷泥淖,仍洁白无瑕。来时是赤子,归时莫忘仍怀一颗初心。”

坚持初心,从来都是一件很不容易的事情。

人活一世,在光怪陆离的社会中走着走着就容易迷失自我。

身处俗世不染尘埃不现实,但是摸爬滚打之后,仍能守住一颗初心,就非常珍贵。

无论走多远,都不要忘记自己为什么而出发。

3、忠于诚心

变法初期确实成效显著,国家富了,军队强大了,大宋更是在“熙河之役”中收复了约二十万平方公里的土地。

然而,这世上从来没有一件事情是简单易做的。

随着变法推行,新法的弊端开始渐渐显露,一些官吏借着空子大行敛财导致了“国富民贫”情况。

老百姓怨声载道,以昔日好友司马光为首的朝中大臣们也纷纷对王安石进行抨击,一个个同僚、好友、兄弟都站在了他的对立面。

王安石性格向来是执拗自负,他坚信只有开天辟地地变法,才能真正意义上实现大宋的脱胎换骨。

于是王安石提出“三不足”,誓死将改革进行到底:

“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

因为这份为国为民的诚心,王安石走上了人生巅峰,也走入前所未有的困境。

公元1074年,一场持续数月的干旱激化了变法的弊端,一副《流民图》呈现了民不聊生的惨状:

流民离散,百姓骨瘦如柴形如饿鬼,饿殍遍地让人不忍直视。

新法就这样叫停了,王安石罢相回江宁的路上微服私行,一路上听到的全是对他的谩骂和怨恨。

有的农妇为了泄愤,把自己的猪、鸡唤作“王安石”、“拗相公”,甚至有老百姓拿着棍棒守在驿站,准备“打杀了他,分而啖之。”

王安石在《北陂杏花》中这样写:

“纵被春风吹作雪,绝胜南阳碾成尘。”

变法的初衷是为了天下民众,虽以悲剧收场,但王安石为国为民的一片赤诚之心天地可鉴。

就如同王安石自己所说:“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

正是因为这样的诚心,变法失败后,皇帝要治王安石的罪,昔日反对变法的司马光恳切地为其求情:

“王安石胸怀坦荡,忠心耿耿,陛下万万不可听信谗言。”

王安石虽执拗狂傲,但一颗诚心穿越历史仍熠熠生辉。

傅雷先生曾经说:“一个人只要真诚,总能打动人,即使别人一时不了解,日后也会了解的。”

心不正的人,即便没有作恶,可能也难得人心。

唯有诚心待人,人生之路才能越走越宽广。

行走于世,心诚品正才是一个人最硬的底牌。

4、忠于自己

晚年的王安石在江宁乡下筑了座“半山园”,过起了诗酒田园的隐居生活。

他时常骑上一头小毛驴在田野间漫游,清心寡欲如同出世之人。

如今他终于不用在兼济天下与独善其身间徘徊,可以安心做个闲适的文人了。

王安石本就学识渊博,欧阳修曾把他的文学成就与李白、韩愈作比,写诗称赞:

翰林风月三千首,吏部文章二百年。老去自怜心尚在,后来谁与子争先。

若不是出生在风雨飘摇的北宋,他完全可以做潇洒快乐的文人。

公元1086年,世间再无王安石,黄坡上也没有了那个骑驴的身影。

让人意想不到的是,变法的反对者司马光竟建议皇帝厚葬王安石,叹息道:“他没什么不好,只是太执拗了。”

这或许就是人格的魅力吧,真名士虽政见不同,道义却是相通的。

如今或褒或贬都已是过眼云烟,王安石一腔热血虽终未达成所愿,却也是忠于自己过了无悔一生。

人生本就是一场不能返途的旅程,忠于自己走下去,才能在千帆阅尽之后,留下自己想要的风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