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索引

文章来源:读书君/樊登读书
原文:https://mp.weixin.qq.com/s/oxnKvNiZjbI_KTqKOWlAHA
作者:苏沫

本期栏目出场的主人公,有多少人恨他,就有多少人爱他,有人称他是千古罪人,亦有人尊他为千古一相。

下面我们一起走进中国北宋政治家、改革家 - 王安石的传奇人生~

元丰三年,凄风楚楚的江宁渡口边,一位身穿素衣的老者骑着小毛驴在江边踟蹰。

不久,一条小船靠岸停下,苏轼出船长揖而礼:“轼敢以野服拜见大丞相。”

老者则拱手而笑:“礼岂是为我辈设。”

原来是苏轼流放途中经过江宁专程来拜访老者,两人在秦淮河畔煮酒和诗,相谈甚欢,老者甚至邀苏轼比邻而居。

令人唏嘘的是,老者并不是苏轼的知己故友,而是结怨已久的“政敌”王安石。

王安石和苏轼都是朝廷栋梁,处在北宋那个内忧外患的年代,两人常常因为政见不同针锋相对。

王安石曾因为苏轼反对变法,上奏宋神宗“苏轼才高,但所学不正”,导致苏轼被罢黜流放。

然而苏轼深陷“乌台诗案”时,除苏辙之外,大家都在观望,唯有王安石挺身而出为其辩护。

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这对早年“相爱相杀”的君子,如今终于江湖一笑泯恩仇。

苏轼评价王安石:“名高一时,学贯千秋,卓绝之行,足以风动四方!”

王安石用自己的一生去践行理想主义,忠于自己,忠于国家,一生赤诚,矢志不渝。

1、忠于内心

王安石出生于官宦世家,从小就勤奋好学,酷爱读书,文章写得也是让人叹服。

小时候他跟随着当地方官的父亲辗转过各地,见过底层老百姓的很多心酸不容易。

所以王安石内心怀抱着“矫世变俗”志向,期待着有一天能凭借自己的能力改变老百姓悲惨的生活现状。

在21岁时,王安石就考中进士,因为一句“孺子其朋”得罪了宋仁宗,由第一名被调换成第四名。

王安石却不在意名次,他向来对功名冷漠,只要拿到进入朝堂的通行证,能够救世济民就好。

宋人王銍曾这样评价这件事:

荆公生平未尝略语曾考中状元。其气量高大,视科举为何等事耶?

王安石初入朝堂是在扬州担任太守幕府,他经常彻夜思虑国事,通宵达旦地读书,甚至连吃饭、洗澡都觉得浪费时间。

相传王安石以“衣垢不浣,面垢不洗”邋遢的形象出了名,面见皇帝时,虱子竟然爬到了胡须上。

后来朋友受不了他身上的馊味,只能每个月带着新衣服约王安石去洗澡。

由于长时间不洗脸,王安石脸色发黑,家里人以为他得了怪病,谁知大夫一看,原来只是脸没洗干净。

即便如此,王安石还是辩解:“我天生就黑,跟洗不洗脸没关系!”

当时的太守韩琦断定王安石纵情声色才有如此颓废神貌,王安石却从不解释,只说了句:“韩公非我。”

王安石的执拗在此时就已经初露端倪,他不追求别人的认可,只追求忠于内心以及简单的生活方式。

当时官员出门多有专门的轿子坐,王安石却觉得不能把人当成畜生使,从不乘坐轿撵。

他一生“不好华腴,自奉至俭”,不纳妾、只吃离自己最近的菜,甚至领到俸禄也会分给弟兄们花费,死后竟无半点遗产留给子孙。

做人做官一定要八面玲珑吗?

王安石的做法就给出了答案:忠于自己的内心就好。

作家林语堂曾说,“王安石为人很有趣,即使是他政治上最凶恶的敌人,也从没有人从他的私生活上攻击过他。”

王安石的一生都在听从内心的声音,简简单单做自己想做的事。

曾在一本书中看到这样的句子:“生命的意义本不在向外的寻取,而在向内的建立。”

然而快节奏的社会中,我们很容易被纷繁杂乱的事情干扰,没时间去关注自己的内心。

曾经看过知名音乐人张亚东的一个采访,很多人羡慕他的成功,他却这样说:

“长这么大为止,我一直活在别人的期待里,一天都没有做过自己。”

真正的成功和幸福并不是来自于外界的评判,而是听从自己内心的声音,做自己最喜欢的事。

唯有活在自己的选择里,才能不违本心,把日子过成自己想要的模样。

2、忠于初心

王安石生性淡泊,初入仕途时就牢记自己的初心:“不做大官,但要做为国为民的大事。”

当时的大宋貌似繁荣,其实已经进入“衰世”,王安石曾将国家积弱积贫的现实,写成洋洋洒洒的万言奏折,但当时的仁宗皇帝更愿意维持安稳。

之后宋仁宗驾崩,宋英宗一朝又是曹太后垂帘听政,更是无心于改革。

入京为官并不能实现自己改革的初心,倔脾气的王安石索性一直在地方做小官;

即便是最穷的地方,他待上几年也能成为富庶之地。

因为政绩突出,朝廷曾多次邀王安石入京为官,甚至连当时的宰相文彦博和欧阳修都多次举荐他,但王安石每一次都干脆地拒绝了。

多少人为了成为天子近臣费劲心机,而王安石选择忠于自己的初心。

有一次王安石正在处理公务,听说派送征召的信使过来,他连忙抓起手边的一本书就转身跑向了茅厕。

信使就这样等到了日头偏西,也不见王安石从茅厕中出来,这才明白他是变着法子不接旨躲避进京。

《严华经》里说:“不忘初心,方得始终。”

公元1067年,宋神宗继位,他是个锐意进取的皇帝,“百年之积,惟存空簿” 的大宋江山急需一场彻头彻尾的改革。

困境中的宋神宗把王安石当成了救命稻草,为其新法的推行扫除了所有障碍,一场大刀阔斧的变法就这样拉开了帷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