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今天(5月12日)是汶川特大地震10周年的纪念日,也是我国法定的防灾减灾日。我们纪念这个日子,不只是悼念在地震中逝去的同胞,还要追思在地震灾害面前我们的应对机制是否健全、预报水平是否提高?本人此生有机会(於2017年4月17日)参加大学同学聚会时去地震重灾区——北川老县城和新建“巴拿恰”旅游景区访问,回连后写了前三篇“陕川之旅纪实”(来到了宝鸡、绵阳、江油)博文,由于各种原因,“来到了汶川”博文一直未能写成。在“5.12”日子来临之前,终于我用两天断续时间写了出来,是想从我的视野角度留给后人有关地震的文字记忆,也是对地震中死难同胞的祭奠和对汶川人民奋发图强的赞誉,更是对我国地震防灾减灾机制和技术水平有更大进步的期待。
 

2017年4月17日,是入川旅行的第二天,在“绵阳高新国际旅行社”一名导游带领下,我们20名同学和家属乘坐一辆豪华中巴向第二站—汶川进发。

汶川,这个於2008年5月12日发生过8级大地震、在二万多平方公里土地上造成人员和财产巨大损失的地方,曾经给全国甚至全世界善良人们带来过多少的牵挂和悲伤,尽管我居住的滨海城市相距汶川有千里之遥,但我的心无时不刻零距离地关注着汶川地震的情况,挂念着那里被埋同胞的生死和抢救的进程。我曾从电视画面上拷贝过许多救援画面留存,也亲自去人民广场参加本市举办的降半旗仪式和悼念活动。九年过去了,每当我想起当年的汶川大地震,仍然感到触目惊心和无限悲伤。这次终于有机会亲临汶川,去现场感受自然灾害的危害,去祭奠和抚慰逝去的英灵,去学习汶川人民抗灾奋斗的精神,去接受一次现实的爱国主义教育,深感十分的难得。

导游告诉我们,按大巴行进路线的便利,上午先去震后新建的“巴拿恰”景区参观。从我们下榻的绵阳到“巴拿恰”大约不到30多公里,我们起个大早赶到那里就是想多看看这个地方。从矗立在“巴拿恰”牌坊旁石碑文字得知,所谓“巴拿恰”是羌语“做买卖的地方”的意思,它位于北川新县城的中轴线上,长582米,宽130米,通过碉楼、廊桥和小广场的设置,形成丰富的天际线,使用片石、原木等建筑材料,房顶平坡结合,是充分体现北川羌族建筑风格的旅游综合体,该旅游胜地由山东威海市和济宁市於2009年12月开始援建,於2010年8月竣工。


据资料介绍,上述的“巴拿恰”只是“北川羌城旅游区”中的一个,其它还有北川羌族民俗博物馆、北川老县城地震遗址、5.12汶川特大地震纪念馆、吉娜羌寨等旅游区的组成部分。而“巴拿恰”景区还有“安昌河、巴拿恰、抗震纪念园、文化中心”四个区域组成,由于“巴拿恰”位于中心地带,所以,它成为了北川新县城十大标志性项目之一。


从我观察的角度讲,“巴拿恰”商业街有几个特点,一是在牌坊和一些建筑上均挂有羊头,因为羊头是羌族人的图腾,是羌人氏族的标志和符号,自然北川本是全国唯一的羌族自治县。


二是在大街入口处和中间位置都设有几座碉楼,尽管如今是和平年代,但仍尊重和传承羌族传统习俗和文化。


三是沿街行走,街的两旁有许多服饰店、超市、饭店、茶楼和商铺,不管从建筑风格,还是经营商品都体现了羌族的特色,连坐落在街中心的铜塑人像也穿着羌族人的服装。

 
四是街尽头还建有一主体建筑:北川规划展览馆。展览馆的顶部是一块白色巨石,也许意味着地震巨石的下沉,游客可步入下沉的展览馆内参观。而其一旁还有一大片水景地,一块高高的石碑上写有胡锦涛总书记的一句名言“任何困难都难不倒英雄的中国人民!”由于时间的关系,我们没有临近参观,只是以此为背景拍摄了照片。


临近中午,大巴又把我们拉到“巴拿恰”附近一家名为“羌家儿女”的饭店就餐,其实,饭菜品种和口味和汉族人没啥大的区别,也许是导游特意关照的缘故,除了二道菜肴加了辣椒外,大部分菜肴倒也十分清淡,毕竟我们这个组团大部分为七旬老者,多吃清淡菜肴不至于上火和便秘,但也苦了爱吃辣味的四川同学和家属,

饭后,我们几位老同学在饭店门口拍照留念,我注意观察一下,这家饭店坐落在一个住宅小区的马路边,就不知道这个小区是由哪个省或市援建的?据我所知,由国家统一安排,我们辽宁省负责重灾区安县的对口援建,其中,民生工程项目占84%,资金占90%。其中投入6.4亿元用于城乡住房建设,使安县近10万户农户喜迁新居,城乡面貌焕然一新,人居环境得到显著改善。可惜,我们这次旅游没有去安县参观的计划,无法亲临考察异地重建的川西北新场镇和新民居。然而,我们在“巴拿恰”旅游景区和“羌家儿女”饭店附近小区,同样也感受到全国各省市援建的新成果,充分体现了“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社会主义优越性,这一点在资本主义国家是无法想象和做到的。


下午,另一个参观项目是去北川老县城地震遗址。从“巴拿恰”商业区到那里约有四五十公里远的路程,大巴沿着一条山区道路行进,一开始路面还算开阔,但越往里走路面越窄,路的两旁是长满绿树的高山,有的地方的一侧是悬壁。不知道是不是一种心理作用,越往里走越有一种“阴森”感觉。

大巴来到一个停车场,我下车一看,原来这里的一个小广场就是北川老县城地震遗址的入口处。广场的一侧围有铁丝网,网外就是震后的断壁残垣,铁丝网里侧竖立着几块大型的示意板,板面标题分别写着“北川老县城地震遗址简介”、“北川老县城地震遗址导览图”、“512汶川特大地震纪念馆”等,从这里入口只能步行,跟随导游我们进入了令我一生难忘的震后遗址区。


一路走来,映入眼帘的都是被地震震得东倒西歪,危如累卵的楼房废墟,可以想像到,当时大地震发生时候的威力和可怕,以及在天灾面前,我们人类是多么的渺小,在松动的土地和轰然倒塌的山体和楼房之下,死亡的降临是那么的快速和无情。在废墟旁边,有一块粉红底色的木牌,上面书写着“亲人安息了,我们还忍心惊扰他们吗?”路过的同学和家属都放慢了脚步,我对着木牌深深地鞠了一躬,表示对逝去亡灵的哀悼和尊敬。


来到震后城市中心遗址区,宽阔的大道上空横框上书写着“深切缅怀“5.12”特大地震遇难同胞”的标语,大道两侧栏杆上系着一朵朵白花,每隔一段残楼边上立有一块木牌,上面书写着楼房原单位,或写有救援时的场景。尽管我也通过媒体读过当年许多抢救被埋同胞的动人故事,但仍被木牌上的故事所震撼和感动,记得有一块牌子上记载了这样一个真实往事:北川县农业银行职工贺晨曦被地震埋在废墟里,她的男友郑广明第一个发现她还活着,在救援人员救援104个小时过程中,他一直趴在废墟上,甚至不顾危险,将头伸进洞口与她说话,直到抢救成功。看到此段,我的眼睛湿润了,被这悲惨但又真挚的爱情故事所感动。类似的故事还很多……我走在北川老县城震后遗址的路上,仿佛耳边又响起九年前千军万马奔赴震区的冲锋号角,眼前又浮现出当危难来临时一个伟大民族的互救和团结场面,心中又激荡起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的旋律和颂扬中国共产党“为民执政”的歌声。


当我们乘坐大巴离开北川震后遗址这块土地时,我再没有临来时那种“阴森”感觉,只有对它的一份爱怜和尊敬,尽管这里已经不再有人居住,但它作为提高广大人民群众防灾的教育基地和专家研究地震的实测场所还是很有价值,它的存在或许会给更多人在地震自然灾害降临之时提供存活的希望。我紧贴着大巴的玻璃窗,挥手向北川老县城告别,心里默默为死难同胞哀悼,也为坚忍不拔、自强不息的汶川人民赞誉!也祈祷我国在地震防灾减灾方面有更大的进步,以保护我国人民过上更加安定幸福的生活。 

(完)

 

返回“博文”目录

返回“国内游记”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