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

原创:圆力 罗大伦频道

“中医基础理论”的一系列文章,其主要目的是为了让大家更好地学习中医,让大家跳出“只求方,不学医”的怪圈。我们会用生动有趣的文字和妙趣横生的现象来为您揭开中医神秘的面纱,打开新世界的大门,同时也让您对中医“知其然,也知其所以然”。

望闻问切四诊在很多人眼里特别神秘,好像是大毅力、大气运之人,或者是悬壶济世大半辈子的老中医才能掌握的技巧。但实际上啊,这望闻问切根本没有那么神秘,医学生第二第三个学期就能学到,而且难度对大家来说也是相对容易的。另外,大家在生活中也是有意无意地使用其中一种诊断方法,我举两个例子,您就知道了。

比如今天您上班的时候,正巧在路上碰见同事了,您跟他打招呼:“早啊”,他瓮声瓮气地回:“早”。这时候您就知道了,按照这个天气、这个季节,他不是感冒就是鼻炎。再比如还是这个同事(这同事怎么这么倒霉呢?),您有一天下班跟他一起走,这天热了,口罩也不用随时戴了,聊天的时候那阵阵的口臭就在您鼻子前萦绕,这时候您就知道他脾胃多少是有点问题。

这不就是简单的分析,甚至可以称得上是肌肉记忆了吗?但我告诉您这就是闻诊,只不过是比较简单的运用而已。说到这,那想必很多人的好奇心就被我勾起来了,被作为四诊之一的闻诊到底是什么?“闻”的又是什么?学会闻诊对我们来说有何用处?这几个问题的答案,就在这篇文章中。

首先来说说闻诊到底是什么?

1、所谓闻诊,就是指中医医生通过听声音和嗅(闻)气味来诊察疾病的方法。《难经·六十一难》曰:“闻而知之谓之圣。”闻诊作为中医四诊之一,在中医诊断中有其特殊的地位和作用。自秦汉时期,《黄帝内经》中已有关于闻诊的相关记载。《说文解字》中提到:“闻,知闻也。从耳门声。”说明了“闻”的概念在早期只局限于听觉。《难经》将“闻而知之”解释为“闻其五音,以别其病”,也印证了这一点。《难经》中的部分段落虽记载了嗅气味可以诊病,但当时并未将嗅气味作为闻诊的内容。到了明代,《医学研悦》中明确提出“闻诊”一词,但仍局限于“声诊”。直至清朝中期,《重庆堂随笔》中才明确指出闻诊包括听和嗅二项,认为“故闻字虽从耳,而四诊之闻,不专主于听声也……凡入病室,五官皆宜并用”,并延续至今。

也就是说闻诊包括听声音还有嗅气味,那具体是什么原理呢?

2、听声音是指听辨患者所发出的异常声响,来判断病变寒热虚实等性质的诊病方法。至于为什么可以这样,这是因为声音是由气流通过体内空腔、管道、器官振动而发出的声响,各种声音的发出主要是气的活动,因此“气动则有声”,声异则脏器疾。所以,我们可以根据声音的变化,不仅能知道发音器官的病变,而且也可进一步推断脏腑和整体的变化。

那嗅气味是怎么回事儿呢?嗅气味的原因也很简单,人体脏腑气血得水谷之精气的充养才能进行正常的代谢,所以不会发生异常的气味。当人患病时,脏腑气血受邪气熏蒸、侵扰而代谢发生紊乱,秽浊排除不利,腐浊之气就会出现,从而产生各种异常的气味。

实际上,上面两段都体现了一个原理,那就是司外揣内,这是中医诊断学的原理之一。中医认为,“有诸内者,必形诸外”,可见内外相袭,表里相连,人体内在脏腑病变的征象会映照于外,而闻诊充分体现了这个道理。


一、听声音

好了,到了具体的环节了,作为闻诊的“左护法”,听声音到底应该听什么?怎么听?

咱们先说一点简单的,就说咳嗽。咳嗽多见于肺脏疾病,我们可以根据咳嗽的声音和兼见症状,来鉴别病症的寒热虚实。

1、咳声紧闷,也就是发闷,多属寒湿。如咳嗽声音重浊,兼见痰清稀白,鼻塞不通,多是外感风寒。咳而声低,痰多而易咳出,是寒咳或湿咳或痰饮;咳声清脆者,多属燥热。如干咳无痰,或咳出少许粘液,是燥咳或火热咳嗽;咳声一阵一阵的,不咳的时候跟没事儿人一样,但咳起来很厉害的多属风,百日咳就是其中之一,常见于儿童,是属肺实,多由风邪与伏痰搏结郁而化热,阻遏气道所致。

总结一下,咳声重浊有力,多属实证;咳声低微无力,多属虚证。咳嗽痰声漉漉,痰稀易吐,为湿痰蕴肺;咳嗽干裂声短,痰少干结,为燥邪伤肺。

咳嗽算是大家最常听到的病“音”之一了,除此之外,就要数病态的呼吸比较多了。

2、哮,指呼吸急促,喉间有哮鸣音,很多人好奇哮鸣音是什么,这就是一种深呼吸后胸腔内部出现略显尖锐嘈杂的声音,跟吹笛子似的。哮多因痰饮内伏,复感外邪所致,或因久居寒湿之地,或过食酸咸生冷及鱼虾等所致。而喘,是指呼吸困难、短促急迫,严重的还有张口抬肩、鼻翼翕动、不能平卧的症状。实喘发病急骤,呼吸深长,气粗声高息涌;虚喘病势缓慢,时轻时重,喘声低微,呼吸短促难续,难以深吸为快,一动呼吸就加快。

除了哮喘以外,短气是以呼吸气急而短,不相接续为特点。实际上短气比喘轻一点儿,像是喘但不抬肩,喉中无痰鸣声。短气也有虚实之别;虚证之短气,伴有形瘦神疲,声低息微,小便不利等症状,多因体质衰弱或元气虚损所致;实证之短气,常伴有呼吸声粗,或胸部窒闷,或胸腹胀满,四肢关节痛以及脉沉等症状,多因痰饮、胃肠积滞或气滞或瘀阻所致。

还有叹息,这个就不用多说了吧。就是人遇到点啥事儿,心里堵得慌,就会叹息,这其实是因为气机不畅所致,以肝郁和气虚多见。

3、再举几个小例子,嗳气俗称“打饱嗝”,是气从胃中上逆出咽喉时发出的声音。通常人吃饱了以后,偶尔有嗳气是没问题的,但一直嗳气就不行了,而且嗳气也分虚实。虚证嗳气,其声多低弱无力,多因脾胃虚弱所致;实证嗳气,其声多高亢有力,嗳后腹满得减。多为食滞胃脘,肝气犯胃、寒邪客胃而致。

呃逆,这个词儿怎么形容呢,每个地方有每个地方的叫法,它其实就是阵发的、带有冲击力的、单个的嗳气,就是小时候爸妈一吓就没了的那种嗝。呃逆正确的解释是胃气上逆,从咽部冲出,发出的一种不由自主的冲击声,为胃气上迸,横膈拘挛所致。呃逆也可听出来虚实寒热,一般呃声高亢,音响有力的多属实、属热;呃声低沉,气弱无力的多属虚、属寒。实证往往发病较急,多因寒邪直中脾胃或肝火犯胃所致。虚证多因脾肾阳衰或胃阴不足所致。正常人在刚进食后,或遇风寒,或进食过快均可见呃逆,往往是暂时的,大多能自愈。

二、嗅气味

声音听差不多了,该嗅嗅气味了,这个部分大家其实并不太能用得上,因为您凑陌生人跟前使劲儿嗅好像不是什么很礼貌的行为。不过呢,自家人倒是可以试试。

1、首先嗅气味,大家肯定想的是关于口气。但咱们得知道,普通人口腔之内一般是没有特殊气味的,如果出现口臭,多与胃热、食积、口腔不洁、消化不良等因素有关。如口有酸臭味,伴食欲不佳,说明胃有食积;口有臭秽之气,常为胃热之证;口有腐臭气,多为内有溃腐疮疡。

除此之外,汗液也是会散发出来气味的。汗气腥膻,是风热久蕴于皮肤,津液受到蒸变所致,多出现在风温、湿温、热病等;汗气臭秽,可见于瘟疫或暑热火毒炽盛之证;腋下散发出难闻臭气,即腋臭,多为湿热内蕴或遗传导致的。

2、还有痰,痰通常无异味,但咳吐浊痰脓血,味腥臭,多为肺痈,是热毒炽盛所致;咳痰黄稠味腥,为痰热壅肺所致;咳痰清稀,无异常气味,多属虚、寒证。

大便酸臭,多属湿热证;大便溏泄,微有腥臭,多属脾胃虚寒;大便溏泄,有臭鸡蛋味,或夹有未消化的食物,气味酸臭,多为伤食;小便量多色清,无臭味,多为虚寒证。

3、下面这部分是给女性朋友专门准备的,白带是指妇女阴道内流出的一种黏稠液体,如王孟英所说:“带下女子生而即有,津津常润,本非病也。”女子在发育成熟期,或经期前后,或妊娠初期,白带可相应地增多,不作病论。但是如果带下量多,或色质、气味发生变化,或伴有全身症状者,即为病态。

如果带下臭秽,其色黄而稠黏。此为湿毒带下,常由湿毒内侵,损伤冲任之脉,以致蕴而生热,浊秽下流所致;带下日久,其气腥秽,其色黄白相兼而量多。此为寒湿下注带下,日久略微化热所致。多由外感寒湿,或脾阳虚,寒湿内生,蕴久化热而致;带下腥臭,其色黄或赤,黏稠而量多,此为肝经湿热下注所致;带下气腥,色白稀薄而量多。此为肝经寒湿下注或为脾肾阳虚,带脉失约所致;如果带下恶臭,其色黄绿夹红,为“五色”带下,这个就要注意了,需要赶紧去医院检查一下,以防万一。

4、最后,还有病室之气,这个指的是病体或患者排出的气味,在室内没有及时消散出去,而充斥在整个病室的表现。像是我们熟知的烂苹果味,这就是糖尿病酮症酸中毒的特征之一;还有病程进展到慢性肾衰阶段,人体会散发出一种尿骚味;房间里臭气熏人,多为瘟疫类疾病;有腐臭或尸臭气,是脏腑败坏的征兆,属于危重症等等,这个大家知道就可以了。

关于闻诊,其实是很好总结的。闻诊就是听声音还有闻气味,只要是那种声音比较大的,气味比较浓烈的我们就可以往实证、热证上靠一靠;声音比较小的、低的,气味不怎么强烈的就可以往虚证、寒证上联想。再结合我们看到的其他症状,想必一定会给大家的辨证提供不错的“证据”支撑。好了,以上就是关于闻诊的全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