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

原创:圆力 罗大伦频道
原文:https://mp.weixin.qq.com/s/jDYECOJWOZD1wjzFuNe-jQ

“中医基础理论”的一系列文章,其主要目的是为了让大家更好地学习中医,让大家跳出“只求方,不学医”的怪圈。我们会用生动有趣的文字和妙趣横生的现象来为您揭开中医神秘的面纱,打开新世界的大门,同时也让您对中医“知其然,也知其所以然”。

那今天开始的时候说一个比较普遍的问题,看看我有没有说中哈。有不少朋友都是中医爱好者,正巧呢,最近身体有点不舒服,可能是咳嗽、可能是总感觉有点累、也有可能通常是右脚先进门,结果今天左脚先进门了,就感觉浑身不舒服。总之,突出的就是一个身体舒适度下降,于是就准备给自己补一补。

结果呢,一顿忙活之后,不仅原来的问题没解决,又增加了各种新的麻烦。比如有的人药补、食补后不是上火、流鼻血、大便干、嗓子疼,就是长口腔溃疡、牙龈肿痛;还有的人一补就便秘,有人一补就拉稀;甚至有人补完之后跟吃了兴奋剂似的,整宿整宿都不睡觉。上面这几种情况,其实都叫虚不受补。

那虚不受补具体是什么意思呢?

就是有的人虽然无基础疾病,但却经常表现出疲乏无力、精神困顿、情绪低落、头晕头痛、食欲不振、失眠多梦等虚性亚健康状态。还有一部分人存在基础疾病,虽然看起来比较“虚”,但却往往表现为本虚表实、虚实夹杂的复杂状态。这两类人虽然存在体虚的病机或症状,却往往在服用了补药之后会出现上火、牙痛、头痛、痤疮等症状或者使原有疾病加重的现象,即通常所说的“虚不受补”。

话说回来,既然存在虚损的情况,那么补益的方法就应该是对的啊。就像我们学的“虚者补之,损者益之”。然而实际情况却是虚不受补,甚至越补越虚,这究竟是为什么呢?

陈士铎在《本草新编》中提到:“疑需用补剂,是虚病宜于补也。然往往有愈补愈虚者,岂补剂之未可全恃乎。吁!虚不用补何以取弱哉。愈补愈虚者,乃虚不受补,非虚不可补也。故补之法亦宜变。补中而增消导之品,补内而用制伏之法,不必全补而补之,更佳也。”

什么意思呢?就是说,通常情况下并非是虚不受补,只不过是我们补错了而已。因此,明白虚不受补的原因和怎么正确的进补才是我们要考虑的问题。

说起虚不受补来,大多人都会感觉是吃的药或者食物不行,很少会有人觉得是自己不行,这其实是一个思维惯性。但实际上,虚不受补大多数情况,还真就是自己的问题。

这里我简单说几种情况,大家自己“对号入座”一下。

第一个就是不辨症乱补。中医里,虚有很多种,有阴虚、阳虚、气虚、血虚,每种虚症的补法是不一样的。假如您是阳虚体质,经常手脚冰凉怕冷,那您可能更适合补阳,如果吃了太多滋阴的补品,就可能会出现拉肚子的问题,越来越怕冷。所以滋补要分清寒热虚实,才能补益身体,否则容易适得其反,越补越虚。

第二个就是补的时机不对,也就是说在不应该进补的时候进补了。比如说感冒咳嗽刚好,就想着大鱼大肉吃起来,但是这时候胃气较虚,反而更适合清补微补;再比如说有些女性朋友,总感觉血虚无力,月经量少,觉得自己可能是血虚了,然后就开始大补气血了,其实相比于补,更应该先通,先活血化瘀,通畅了再进补,这样才能补进去。

第三个就是补不得时。一年四季,春升、夏浮、秋收、冬藏,这是自然界阳气运动的规律。而人体阳气也有自身的运动规律,“阳气者,一日而主外,平旦人气生,日中而阳气降,日西而阳气已虚,气门乃闭”(《素问·生气通天论》)。所以,春夏及正午阳气旺盛,如果过用温补药物,秋冬及子夜体内阴气隆盛,如果过用滋阴药物,均易出现虚不受补的现象,这就是我们所说的用寒远寒,用热远热的道理。

第四个就是不重视虚实的问题了。虽然我们平常经常说谁谁谁虚,但实际上,大部分人询问病情的时候都感觉自己是虚实夹杂。一是因为患者体虚,容易感受外邪,二是因为外邪入侵或者体内实邪阻滞,又阻滞气机,干扰气化,最终又会导致患者体虚。故虚与实往往互为影响,兼见同病。如果仅仅补,而不治实,往往会造成体内实邪挛滞,助寇为患,从而出现虚不受补的症状。

那我们要做的就是,虚实夹杂先除实。比如在外感湿热未除的情况下,急于补虚常会欲速不达;若急于用温热气药,可导致热势复燃;若用滋腻养阴药,可致湿邪留著。吴鞠通就此简要地提出先“宣其湿”,待湿去热孤,再去酌情进补的解决步骤。他在《医医病书·补虚先去实论》中也明确指出:“如有实证碍手,必当先除其实,不然,虚未能补,而实证滋长矣……如浇灌嘉禾,必先薅除稂莠;抚恤灾民,必先屏除盗贼。”这种喻理简单易明,但实际上“急急急,你别急,让我先急”是许多经验不足人的通病。

最后这点比较重要,就是补不对体,意思就是每个人的体质均有一定差异。所谓“气体有强弱,质性有阴阳,生长有南北,性情有刚柔,筋骨有坚脆,肢体有劳逸。年力有老少,奉养有膏梁袭之殊,心境有忧劳和乐之别”。因此针对不同个体的体质差异,我们必须制定不同的补益策略。


 

脾胃

首先要说的就是脾胃不好的人,脾胃不好的人吃补药那简直是雪上加霜。脾胃为后天之本,《素问·经脉别论篇》云:“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水精四布,五经并行。”

如果补益时没有考虑到脾胃素虚的情况,一味呆补、蛮补、过补,原本连食物都无法好好消化的脾胃,哪里还有工夫去管这些药物呢?

况且,大家要知道无论什么东西,在其位为正,不在其位则为邪。滋阴药使用不正确会导致纳差、脘腹胀满、腹泻等不适;补气补阳药物使用错误会导致肺气宣降失利,气停滞在上焦,气有余便是火,所以会出现上焦热证,这也是补气药容易导致上火的原因之一。

至于怎么调理,大家应该都知道吧。首先您得饮食清淡吧?脾胃虚弱,与其想怎么补,不如把饭吃好。少食辛辣肥甘的同时,要以五谷为主,不适合过度增加肉食,要适当给脾胃减减负,给它自我调节的时间;其次,适当吃些粳米、白扁豆、山药、莲子、大枣等有益于脾胃的食物,或借助山楂、麦芽、鸡内金等促进脾胃运化;最后,您得运动运动吧?或者艾灸一下中脘穴、关元穴、足三里穴这些都是可以的。

还有,现实生活中,也有不少人用错药了。像是有的人本就脾胃不好,结果用了熟地黄、阿胶等滋腻之品,或已被苦寒药败伤胃阳,那么我们此时不要慌,不要手忙脚乱,要先行纠正错误。

比如半夏辛温健脾燥湿、降逆止呕,陈皮理气健脾、燥湿化痰,两者共治脘腹胀满疼痛,属于“通补”之品。还有沙参麦冬汤、益胃汤等方清热养阴胃。或者是经常吃中药的人,可以试试五汁饮,即以梨汁、荸荠汁、鲜苇根汁、麦门冬汁、藕汁共饮。这种食疗饮品气味清香,符合叶天士所提倡的“胃以喜为补”。

说完了脾胃,再来说说肝。有很多女性朋友,一吃补血的方子,就会上火,脸上就会起疙瘩,或者会牙痛、咽喉痛等。为何会如此呢?

其实,她们都是气郁体质的受害者。因为女性的情绪比较敏感,所以情绪对女性的影响是非常大的。在女性的身体调理中,要特别重视肝气不舒的因素。当肝气不舒的时候,气郁不能通行,经络是不通畅的。此时,如果不恰当地滋补,则会导致壅滞,这样就会上火的。

如果您的舌头的形状是尖尖的,舌头的边尖很红,没有舌苔,或者舌苔很厚。而且有口苦、口干、头晕、头痛,胃胀,有恶心的感觉,甚至呕吐,心里烦躁,胸闷,甚至心悸,肋骨里面有胀痛的地方,失眠多梦。如果这些症状里面,有三条以上与舌象吻合,就能说明您存在肝气不舒的情况。此时要是想滋补,那么可以用泡脚的方法先把肝气不舒的问题解决,再进行滋补。

方子:柴胡六克、黄芩六克、法半夏六克、党参六克、炙甘草六克、桂枝六克、茯苓三十克、煅龙骨三十克、煅牡蛎三十克、郁金六克、远志六克、香附六克、石菖蒲六克、丹皮六克、炒栀子六克。如果舌头无苔,则加生地九克、白芍九克。这个方子,熬水四十分钟,药汁分成两份,早晚各用一份,兑入温水,泡脚,水温不必太热,水量没过脚踝即可,每天泡两次,每次二十分钟即可。

湿气、痰湿

脏腑说完了,还有一点我们没说。其实现在有湿气、痰湿的人非常多,但这些都是阻塞经络通道的障碍物。这样的人,舌苔厚腻,气机也会壅滞,所以,此时往里面进补,补对了,也就是补阳气,还可能对身体的恢复有些好处。但如果此时补阴补血了,则会出现明显的上火的症状。所以,有的女性朋友,自己反映说一吃阿胶这样的养血的滋补品,就会明显地上火。

这类人,我也建议他们清谈饮食,加强锻炼。这种体质的人,多吃点萝卜白菜,少吃肥甘厚味,只要改变了口味,则有希望改变体质。另外就是运动,这种体质的人,如果能够坚持运动,则对身体的恢复大为有利。

也可以用温胆汤的方子来泡泡脚。组成:茯苓三十克、法半夏六克、陈皮九克、炙甘草六克、竹茹六克、枳实六克。如果是寒痰,身体总是觉得很冷的,舌苔雪白,加入生姜五片;如果是痰热,比如舌质是红色的,舌苔粘腻,但是有点微微的黄色,则不必加生姜。方法:方子熬水,然后把药汁兑入温水中,用来泡脚,每天泡两次,每次二十分钟,孕妇忌用。一般用五副左右,就可以改善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