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圆力/罗大伦频道
原文:https://mp.weixin.qq.com/s/sFGmNce2O-JuxCMNaMDmDw

“中医基础理论”的一系列文章,其主要目的是为了让大家更好地学习中医,让大家跳出“只求方,不学医”的怪圈。我们会用生动有趣的文字和妙趣横生的现象来为您揭开中医神秘的面纱,打开新世界的大门,同时也让您对中医“知其然,也知其所以然”。

有的人喜欢秋天,因为秋高气爽、五谷丰登,收获的情绪让人欲罢不能;但也有人讨厌秋天,因为春去秋来、望穿秋水,思念的味道品尝起来有些苦涩。至于我呢,属于中间派,既得益于秋天的凉爽气息,又有些担心秋燥的问题。

没错,秋天我最担心的还是大家的健康。其实呢,很多人在后台都留言问我说秋天特别干燥,眼睛鼻子嘴,甚至是皮肤都很干燥,有没有什么好的办法。我想说的是,秋天的主气本就为燥气,这是正常的气候变化。但是,如果燥气太过,或者我们不适应了,它就会变成伤害我们的东西,这个时候就需要解决问题了。

一、燥气?燥邪?

在解决问题之前,我们要知道什么是燥气,燥气又会给我们的身体带来什么影响。

《素问·玄机原病式》,里面记载到:“诸涩枯涸……皆属于燥。”燥气是中医“六气”,也就是风寒暑湿燥火(热)中的一种,是一种正常的自然界气候,也是秋季的主气。从秋分、寒露、霜降,到立冬四个节气,皆为燥气当令。

您叫它燥气也行,叫燥邪也行,因为它现在变成了伤害我们的东西,所以我们叫燥邪也是情理之中。

而《医门法律·伤燥门·秋燥论》中提出:“大意谓春伤于风,夏伤于暑,长夏伤于湿,秋伤于燥,冬伤于寒。”秋天天气以收敛为主,其气清肃,气候干燥,水分匮乏,人就容易犯燥病。

关于燥气,历代医家众说纷纭,归纳起来有两种,一种认为既然燥气是秋天的主气,那么它肯定主要出现在秋天;而另一种认为,各个季节都会出现燥邪。其实,我觉得这个燥邪,是因为秋天太突出了,所以我们才会以为只有秋天才干燥,但我们不能认为其他季节就没有了,大家要明白这个道理。

二、燥邪会怎样影响我们的身体?

那紧接着下一个问题,燥气或者叫燥邪会怎样影响我们的身体呢?

燥邪为患有两大特点,一是燥邪干涩,易伤津液;二是燥易伤肺。

秋燥易伤津液:入秋后,外界的湿气渐渐少了而燥气开始多了起来。燥气有个特点就是干涩枯涸,容易耗伤人体的津液,可形成阴津亏损的病变。

秋燥易伤肺:肺为娇脏,为五脏六腑之华盖,性喜清肃濡润而恶燥。肺主气而司呼吸,直接与自然界大气相通,且外合皮毛,开窍于鼻,燥邪多从口鼻而入。燥为秋令主气,与肺相应,故燥邪最易伤肺。

所以很多有呼吸道疾病的患者,一到秋天就特别难熬。像鼻炎、哮喘、老慢支等。

我这面说燥邪易伤津液,易伤肺什么的大家感受的可能还不是太深,这里给大家展开来说一下。

1、口干舌燥。通常会到影响咀嚼,吞咽干燥食物困难的程度,甚至讲话也会不爽利,食不知味,食量少,这都是胃阴不足的表现。

2、鼻腔不适。秋天,人的鼻黏膜特别容易干燥,由于鼻黏膜附着丰富毛细血管,稍有不慎,甚至流鼻血。还有些人感觉鼻腔特别干燥,有空洞感觉,非常难受。另外秋天鼻炎的发病比率也非常高。

3、皮肤干燥。秋天的皮肤特别容易干燥、瘙痒甚至皲裂。人们会经常性挠皮肤、抓痒甚至舔舐嘴唇,很多孩子甚至会患上唇炎。

4、毛发干燥。秋天干燥,气血循环变差,血液无法将养分带到头发毛囊,头发容易出现干燥枯黄。

5、眼干。自觉无泪或泪液减少,眼部有砂砾摩擦感,反复发生角膜结膜炎,目赤,甚至眼球干燥如橡皮,失去光泽,角膜混浊,视力模糊,眼睑粘连。

6、其他。便秘,秋天体内水分过度蒸发,不少人都会出现大便干结的情况;容易感冒。很多夏天平稳度过的人,到了秋天,来了凉风,却立刻感冒了,最近很多孩子开始感冒,就是这个原因。

我知道大家有些着急,急着想知道怎么赶紧摆脱这令人烦躁的干燥。但我还是要啰嗦两句,无论是养生还是治病,辨证最重要。上面的那些症状只是让您知道自己是否被燥邪侵袭了,而今天我们的重点其实是燥的状态,也就是人体内会随着温度的变化,逐渐形成凉燥和温燥两种不同的状态。

三、凉燥

很多人都会陷入一个误区,以为只要是秋天,患的就是温燥,所以不少人服用的都是秋梨膏、沙参、麦冬等凉润的药物。

● 其实这是不对的。秋天有凉燥,也有温燥,秋分过后,一般患的是凉燥。这时候,川贝炖雪梨一类的凉润药物是不能服用的。如果错误地服用了,就会导致寒邪被闭在体内很难出来。

如果凉燥严重了,人们会引起外感,临床表现初起头痛、身热、恶寒无汗、鼻鸣鼻塞,类似感受风寒,但是同时伴有津液不足,干燥的现象,如鼻腔里面特别干,甚至会有流鼻血,有的患者是有鼻涕,但是非常清稀,同时唇燥咽干、干咳连声、胸闷气逆、皮肤干燥、舌苔薄白而干等症,这是肺受寒燥之邪、津液耗损而出现的寒燥症状。

这里建议大家试试吴鞠通的杏苏散,组成:苏叶、半夏、茯苓、前胡、杏仁各9g,苦桔梗、枳壳、橘皮各6g,甘草3g,大枣3枚。

● 这个方子里面,苏叶和前胡是散寒宣肺的,橘皮就是陈皮,和半夏、茯苓加在一起可以祛除寒湿,因为吴鞠通认为寒邪闭肺,会有水饮停留,祛除水饮可以恢复肺胃的阳气,同时甘草和桔梗可以向上开通肺气。

除了杏苏散之外,凉燥来袭,饮食应以温润为佳。《饮膳正要》说:“秋气燥,宜食麻以润其燥,禁寒饮”。秋季临冬时节,可适当食用如芝麻、核桃、糯米、大枣、白果、山药、南瓜、莲藕、胡萝卜、银耳、柿子、栗子等当季的柔润食物,以益胃生津,有益于健康。

根据这几个食材,我给大家推荐两个食疗,以供选用。

瓜子芝麻糊

材料:白芷60克、当归60克、川芎60克、甜瓜子60克、炙甘草60克、松子仁30克、糯米150克、黑芝麻500克;

做法:白芷、当归、川芎、甘草四味药浸泡、煎煮、滤汁。用药汁充分浸泡甜瓜子、糯米、松子仁;再浸泡、晒干,直至药汁用完(如果时间不够可以减少次数)。将甜瓜子、糯米、松子仁加上黑芝麻一起炒香,研为细末。一日2次,每服30克,沸水冲糊食用。

瓜子芝麻糊可以活血补血,乌发养颜,去燥润肤,润肠通便。适用于面色晦暗,须发早白,皮肤粗糙,宿便不下的人群。

山药栗子粥

材料:山药300克,熟栗子100克,大米40克,糯米60克,枸杞10克,红枣7枚。

做法:山药去皮,红枣洗净,栗子去皮;山药切成均匀大小的块,锅里放水,把大米和糯米淘洗干净后放入锅中,放入山药和红枣;煮到40分钟时放入栗子和枸杞再煮10多分钟即熟。

4、温燥

如果大家阅读文章没有耐心或者不仔细的话,可能看了前半部分的文章之后就会跟别人到处说,不能再喝秋梨膏了,不要再吃川贝炖雪梨了。实际上,秋天得温燥的人也不在少数。

温燥的原因是秋天太阳足。因为秋天空气湿度很低,云彩有时也比较少,再加上天气冷,您晒太阳的时候可能没什么感觉。但此时的太阳其实是很毒的,如果一连几天都是大太阳的话,燥与热结合,就容易发为温燥。

温燥临床上表现初起头痛身热、干咳无痰,或者咳痰多稀而粘、气逆而喘、咽喉干痛、鼻干唇燥、胸闷胁痛、心烦口渴、舌苔白薄而燥、舌边尖俱红等症,是肺受温燥之邪,肺津受灼而出现的燥热症状。表证偏风热,津亏较重,甚至化热伤络,胸痛咯血,舌红苔黄,脉细数。

如果症状不太严重的话,可以试试梨、葡萄、百合、银耳这些甘寒滋阴的食材。或者桑叶、菊花、薄荷、竹叶、茅芦根这些选择一种泡水喝就行了。

但如果症状稍微严重的,建议试试五汁饮。

材料:梨200g,莲藕100g,马蹄100g,鲜芦根20g,鲜麦冬20g。

做法:鲜芦根洗净,梨去皮、核,马蹄去皮,鲜藕去节,鲜麦冬切碎或剪碎,待用。以洁净的纱布或榨汁机绞挤取汁,冷饮或温饮,每日数次,总量100mL即可,儿童用量减半。可以用蜂蜜或者黄冰糖调味。

需要注意的是这个五汁饮需要榨取原汁,而不是煎煮。如果没有鲜品的话,可以用干品替代,但干品量减半。干品的材料建议先煎煮,然后跟其他榨取的汁液混合之后服用即可。脾胃虚寒者,可以稍微加点温肺止咳的生姜一起榨汁,然后煎煮温服。

或者用桑杏汤。

组成:桑叶、浙贝母、香豉、栀皮、梨皮各3g,杏仁4.5g,沙参6g。

这个方子专门治疗温燥外袭,肺津受灼之轻证。方中桑叶清宣燥热,透邪外出;杏仁宣利肺气,润燥止咳,共为君药。豆豉辛凉透散,助桑叶轻宣透热;浙贝母清化热痰,助杏仁止咳化痰;沙参养阴生津,润肺止咳。栀子皮质轻而入上焦,清泄肺热;梨皮清热润燥,止咳化痰。

最后,秋季干燥光靠吃是不够的,还需要改善自己的生活起居,这里把古人的生活作息给大家说一下。《黄帝内经》:“秋三月,此谓容平。天气以急,地气以明,早卧早起,与鸡俱兴,使志安宁,以缓秋刑,收敛神气,使秋气平,无外其志,使肺气清,此秋气之应,养收之道也。”这里说的大家不用非得照着一模一样的来做,可以根据情况适当调整一下,毕竟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