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

文章来源:香薷/罗大伦频道
原文:https://mp.weixin.qq.com/s/LWN0wfGX9yzIwHPVxu1Urw

“一层秋雨一层凉”,夏季的炎热正渐渐被天高物燥秋日景象所代替,而我们的身体也在随之发生着变化。

肺主气,司呼吸,与大肠相表里,其华在毛,其充在皮,开窍于鼻,与秋相应。肺脏又很是娇嫩,“喜润恶燥”,容易受到外来邪气的侵袭,尤其是秋令时节之燥邪,很容易侵袭肺脏,而发生咳嗽,口干等问题,肺与大肠相表里,肺燥津伤不仅会出现口干、舌燥、咽痛、目涩、鼻出血等问题,还会导致皮肤粗糙、大便干结等问题的加剧。

所以,只有顺应秋季节气的特点,才能更好滋养肺脏,防止秋燥伤肺,给我们的“精气神”加把劲。

1、燥

应付秋季之燥,养阴润燥之法则势在必行,很多朋友会说,那就多喝点水呗。其实,很多人的口干、口渴是体内津液不足的表现,单纯的喝白开水是很难缓解的,那要怎么办呢?我觉得可以给您的水中加点料,方法也很简单“朝喝盐水、晚蜜汤,恰当用酸、来补肺”,这里的盐水和蜜汤大家都很容易理解,那为什么要用酸呢?《素问•藏气法时论》曰:“肺主秋……急食酸以收之,用酸补之,辛泻之。”

“醋”有什么作用?

减毒、增效

现今所知,醋在医药中的保健功效,最早应用的记载见于《五十二病方》中的“取商牢(陆)渍醯(xī)中”。

这里的醯就是醋,把商陆放在醋中,目的就是要在不影响它利水消肿功效的前提下,又可以克制商陆的毒性。这时古人想到了用醋泡的办法,真的是厉害啊。

因为,现代证明,经醋制后的商陆,其有毒成分EsH中酯键被水解,进而转化成有功效的EsA。

空气消毒法

生活在古代的人们没有消毒剂、没有抗生素,但同样面临杀菌消毒的问题,他们会怎么办呢?没错,就是醋。

早在唐代昝(zǎn)殷的《经效产宝》中就记有用烧红的秤锤淬醋在产妇房中进行熏蒸,治疗产后血晕,也就是防止产后感染。这一方法在宋代《本草衍义》和明代《本草纲目》中以及大量后续著作中转载,一直被沿用至今。

现代医学将这方法解释为“空气消毒法”,以醋杀灭空气中的细菌,并证明了:“熏蒸消毒对空气自然菌的杀灭作用可靠,杀灭率高,并且无毒副作用,食醋对于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杆菌、白色念珠菌和自然菌有极强的杀灭效果。”

这样的实验结果告诉我们,熏蒸食醋不能达到完全灭菌的程度,但用来日常预防感冒还是足够了,而对于保护没有超级细菌、变异病毒的古人就更加足够了。

汤剂

《伤寒论》中有一首治疗咽炎的方剂,叫做“苦酒汤”。

苦酒非酒,而是醋。

此方由半夏、鸡蛋清及苦酒组成,治疗“少阴病,咽中伤,生疮,不能语言,声不出者”。具有消肿敛疮、清喉利咽的作用。

米醋,能酸甘化阴,半夏得米醋后更能辛开苦泄,增加涤痰敛疮的功能,鸡蛋清甘寒入肺,润燥养咽,诸药配合,共奏清咽润窍、化痰止咳之效。

此方可用于治疗扁桃体发炎引起的咽喉肿痛、感冒后期引起的咽痒咳嗽、口腔溃疡、急慢性咽炎等。

苦酒汤古法煎煮方法稍显复杂,可以按照如下办法制备苦酒汤:

组成:制半夏10g,鲜鸡蛋2枚,白醋200mL。

方法:

用醋200mL煮半夏、鸡蛋壳,沸10分钟后,去渣;

再煮沸后,加入鸡蛋清(只要蛋清,不要蛋黄)拌匀后即可。

煎得药液后“少少含咽” 每次含一口,一日内饮尽即可。(含咽的方式是为了使药液长时间停留于咽喉,起到助药达病所的目的。)


2、肺脏与白色

五脏与五色相应,肺脏对应五色之中的白色,所以很多朋友会在秋季选择一些带有颜色偏白的食物,以求可以达到润肺养阴之效,在这里我也给大家准备一些适合秋季食用的药食同源之品。

百合、豆浆、化橘红、金荞麦、白果、小麦。

3、疲乏

“春困秋乏夏打盹”,不同的季节,人体会发出不同的信号。而疲惫感增强就是很多人对于秋季最直观的感受。那为什么会秋乏?我们要如何赶走这样的疲惫感觉呢?

秋乏,顾名思义,就是说每到秋季会加重的疲劳感觉,那这种疲劳感究竟是哪里来的呢?可能我们还要从自然界的气候变化说起。

大家都知道在“立秋”节气这一天,民间有个习俗叫“抢秋膘”,生活在当代的我们可能会在这一天准备上一桌好酒好菜,但却没有想过为什么会有这样的习俗流传下来。

其实,在中医看来,人与自然是和谐统一的,夏季日照时间长,身体的各项机能也像充足的日光一样,一直在向外输出,释放能量,反映在我们身上就是睡的少、吃的少、但出汗多。然后呢,随着节气的自然变化,夏至日后日照时间逐渐变短,待到立秋之时,阳气渐收、而阴气渐长,身体也开始囤积能够越冬的能量,对应到身体上的正常表现应该是夜晚的入睡时间提前,睡眠时间自然延长,食欲渐开,吃得越来越多,这也就是为什么立秋日会有“抢秋膘”的习俗了,大家食欲都很好,看到美食上桌自然而然也就抢起来了。

而如今这样的节气习俗变得越来越淡,一方面是因为我们物质充足,不需要抢也能吃得很好,还有一方面就是因为我们的日常生活习惯的改变,脾气虚弱的人群越来越多,胃口都没能打开,何谈“抢秋膘”啊,而这也正是“秋乏”的来源所在。

立秋之后,阳气渐收而暑湿并未消退,本就虚弱的脾气,一边应对这暑热湿邪、一面还要适合着气候的变化,显然处在一种失衡的状态之中,而反映在我们身上就会表现出,早上醒不来,起床后不解乏,脑袋晕晕沉沉,眼皮发胀,口中粘腻,早上没食欲,待到中午猛吃一顿后,午后犯困,甚至还会心烦,手心发热,这些症状直到傍晚时分才会渐渐消退,这就是典型的“秋乏”。

4、未病先防

“白露身不露,寒露脚不露”,秋季是一个过渡的节气,适应了炎热气候的身体要尽快调整,以备严寒的到来,而这个时候我们要如何帮助身体适应这样的变化呢?适当的运动,高质量的睡眠,还有一条就是尽可能慢地增减衣物,这其中有什么道理吗?春天是冬季向夏季的过渡,而秋季是夏季向冬季的转换,而人的思想总是快过身体的适应能力,当我们脑海中向往冬天的雪花时,不自己地就会增加衣物,这也在不经意间削弱了我们身体适应外界气候的能力。其实,对于这样的养生知识,老话总结就非常到位,“春捂秋冻”一点毛病都没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