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国生活网】2021年1月5日是24节气之小寒。冬至过后,到“三九”前后,即小寒节气期间,土壤深层的热量也消耗殆尽,尽管得到的太阳光、热稍有增加,仍入不敷出,于是便出现全年的最低温度,故民间有“小寒胜大寒”之说。

小寒与大寒、小暑、大暑及处暑一样,是表示气温冷暖变化的节气。有意思的是,小寒是中国农历二十四节气里的第二十三个节气,跟最后一个节气大寒一道表示严冬季节。跟冬至节气处于一个太阳年的最后几天不同,农历年的节气的最后是小寒、大寒,这说明中国农历安排农事的某种方便。

小寒还与积蓄有关。积蓄雪花、积蓄阳气、积蓄力量。没有寒冷,暖春无法开始。害虫在此时会被冻死,“小寒寒,六畜安。”中医认为寒为阴邪,最寒冷的节气也是阴邪最盛的时期,小寒期间,从饮食养生的角度讲,要特别注意在日常饮食中多食用一些温热食物以补益身体,防御寒冷气候对人体的侵袭。

小寒养生:起居重“四防”,安然度小寒

小寒之时,起居尤须注意,专家教您个口诀:“年老体弱防寒,北方人防燥,南方人防寒湿,全民都要防外感。”

防寒:小寒为一年之中最冷的日子,尤其患有心脑血管疾病、肺病、关节病的患者,尤其需要注意保暖,避免因血管、气管或支气管、关节等器官组织受到冷空气刺激骤然收缩诱发或加重疾病。在应对严寒的时候,人们首先想到的是添加衣物,但往往身上穿得十分厚实而忽视了头部的防寒。“天戴棉帽、如同穿棉袄”,带上一顶帽子,即便是单薄的,也会防止体热迅速从头部散去,防寒效果也是非常明显的。此外,口罩、手套能分别减少风寒之邪对呼吸系统和手部关节的侵袭,也需适当佩戴。素有旧疾或关节疼痛者还可在出门前将暖宝贴在背部至阳穴、腰部腰阳关穴以及疼痛部位(皮肤过敏及局部有伤口者不宜采用),这样能够保证。

外出锻炼者宜待日出之后,上午或午后阳光较好时进行。由于室内外温差较大,出门前最好先开窗通风,适应室外温度后再关窗外出。从外面进到室内时稍待片刻等身体感觉温暖再脱去防寒衣物。

防燥:今年冬季北方降水较少,户外朔风瑟瑟,将空气中的水分进一步减少;室内暖气或暖风将水分蒸发,使得天气极为干燥,本就患有消渴症或阴虚内热者恐怕更为难捱。这种情况下,除了在室内做好必要的加湿工作外,还须防止减少体内水分丢失。外用方面,可用油质润肤品涂抹皮肤,尤其是脸部、手部等裸露部位,即可减少体内水分丢失,也可减轻由于干燥引起的皮肤发痒、皮屑增多的反应。寒冷的季节里,湿疹易发作,如干燥型湿疹常发生在小腿前侧,症状则是瘙痒、起红疹,有些严重的患者还会出现皮肤龟裂。除积极治疗疾病之外,皮肤“保湿”也是预防冬季湿疹发作的有效方法。内服方面,除了多饮温水之外,还应适量补充蛋白质及脂肪,如滋补汤品、牛奶、酸奶、各类粥品,将水分“锁住”。

防寒湿:南方由于气候湿润,冬季寒借湿气,缠绵凝涩,阳气更受困顿,筋收脉紧,血气瘀滞,易发痹病、冻疮等疾。故冬季除防寒外,阻断湿气,防止寒湿交织更为重要。外可用花椒与盐混合后加热置布包内,在中脘、神阙及关节部位热敷;洗手、洗碗、衣物等最好用温水,若用冷水,尽量戴上胶皮手套。内可多服温阳化湿之品。

防外感:小寒时节风邪寒邪当值,也是外感多发的时节。日常生活中首先应注意头面部的保暖,可多做肢体伸展的活动,振奋阳气,固表防感,也可在每日洗脸后用双手摩擦面部致生热。冬令外感以风寒外感最为多见。根据体质的不同,有虚实之分。风寒表实证可见恶寒发热、鼻塞流涕、头身疼痛等表现,以发热体温较高、无汗为特点;表虚证可见恶寒发热、周身乏力,以发热体温较低、自汗为特点。除及时就医外,表实证可用葱白一段煮水,用煮开时的蒸气熏蒸头面部,待额头汗出,趁热饮之,并多饮温热水。表虚证可用生姜数片加大枣数枚煮水,趁热饮之,随后服热米汤。对发热伴有身痛的患者,可在大椎穴、肺俞穴及督脉、膀胱经循行部位涂抹适量润肤品后,用刮痧板或光滑的梳背刮痧,痧出后多饮热水。


饮食重温补,膏方来帮忙

冬季为进补之佳令,民谚云:“三九补一冬,来年无病痛。”三九进补,可以分为三个方面。

豆谷干果:五谷是冬季食补的基础,可以为身体提供充足的热量以抵御严寒。冬季尤其适合多食用红色及黑色的豆谷,如红豆、黑豆、黑米等。时令干果也是滋补佳品,如栗子、红枣等,即可单食,也可入菜煮汤时加入,更可将各类豆谷、干果混合煮粥,老年人或脾胃虚弱者可作为晚餐主食。

肉类:肉类是冬季最适合的食物,尤其是以煲汤最佳,既可以起到滋补的作用,又避免过于油腻肥甘增添脾胃负担。气虚阳虚者适合以羊肉、猪骨、鸡肉等偏温或平的肉类煲汤,阴虚血虚者可以鸭肉、牛肉、鸽肉等偏凉或平的肉类煲汤。

膏方:膏方是古法常用的滋补养生方法,其中进补膏方,一般在冬季服用,以顺应冬季闭藏之气。膏方重在养生,次在祛疾,是养生保健、美容养颜的首选剂型。当然,处方膏是可用于慢性病控制的,具有增强机体免疫力、调节内分泌、降血脂、活血化瘀等功能。而这一类膏方需要有一定临床经验的中医师根据不同体质、不同症状,通过辨证施治开具处方,再由药剂人员熬制而成,一人一方,一方一膏,灵活多变。

服用膏方最好不要同时喝咖啡、饮浓茶等,以免降低膏方的功效。如遇感冒发热、咳嗽等外感疾病,应停止服用,等外感病痊愈后,再开始服用。


心肾两相交,减少焦虑症

小寒节气,肾官当令,肾主水,藏志,在志为恐。冬季本宜收藏,若肾气充足,收藏得宜,则神安志定。若收藏不当,肾水不足,不能上济心火,则易出现心肾不交,心火上炎,表现为焦虑、烦躁、失眠等,所以,冬季也是焦虑症多发的季节。神志不定可使人产生紧迫感,导致焦虑之人整体速度加快且无节奏,如吃饭、走路、说话速度增快,丢三落四,做事没有头绪等,这时可有意识自我提醒或请亲友提醒,将生活、工作的速度减慢,增加节奏感。冬季养神,宜减少活动,只是将一年来的工作进行总结,多对已完成的工作给予肯定。


肾与膀胱经,按摩艾灸好

冬季的寒冷最易伤肾,肾藏受损,会出现周身骨骼拘急、抽搐、活动不利等中风症状,还能引起各种虚寒性的性功能障碍。所以,冬季养生很重要的一点是“养肾防寒”。而足太阳膀胱经与足少阴肾经互为表里经,且足太阳膀胱经位于背部,与督脉伴行,风寒邪气极易经过人体背部入侵,损伤人体阳气而致病,或者旧病复发加重。

对于气管炎、哮喘、过敏性鼻炎、风湿病、胃及十二指肠溃疡患者以及患有心脑血管病及高血压的人而言,调补好肾、膀胱二经是冬季小寒里的首要任务,可可选用二经上的原穴:太溪、京骨,固肾定志;募穴:京门、中极,按摩或艾灸均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