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索引

文章来源:生命时报
原文:https://weibo.com/ttarticle/p/show?id=2309404196389063129081#_0

​​​你是不是觉得,只要每天认真刷两次牙、经常用牙线清洁,牙齿就很干净了?其实,在牙刷清洁不到的死角,可能已经悄悄长了牙石。

可恶的牙石,不仅让人口臭、牙龈出血肿痛,还可能影响全身健康。熊小知今天就跟你说说,面对牙石,为什么一定要“除之而后快”。

牙石,多种疾病的“源头”

人的口腔内有800多种细菌,这些细菌不断在牙面堆积形成“牙菌斑”。

我们平常刷牙大概只能清除70%的牙菌斑,剩下的“垃圾”则会在唾液的作用下逐渐钙化,形成像水垢一样刷不掉的牙石。

2017年9月公布的《第四次全国口腔健康流行病学调查》结果显示,我国35~44岁居民中,口腔内牙石检出率为96.7%,牙龈出血检出率为87.4%。

牙石虽然不疼不痒,但堆积多了会“跑到”牙龈底下,造成牙龈、牙周组织炎症,导致牙龈出血、萎缩、口腔异味,严重时还会出现牙龈发炎溢脓、牙缝变大、牙齿松动乃至脱落。

如果牙石引起了牙周疾病,还可能影响全身健康。

多项研究表明,牙周病的致病细菌进入血液循环后,可能会引起细菌性心内膜炎或肾小球肾炎等疾病,并增加冠心病的发病风险。
引起牙周炎的致病菌有可能被吸入肺中,或通过牙周袋上的小溃疡进入血液循环,从而引起感染,诱发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慢阻肺)的急性发作。牙周炎越严重,肺功能就越差。

怀孕期间得牙周病,容易引发早产,所以在备孕前,就应先去看牙医。

牙周病造成牙齿缺失后,由于咀嚼功能下降,也会直接引起消化不良。

而牙周病,通过洗牙、刮治等手段,80%以上能得到很好的控制。

洗牙,清除牙石又“治病”

面对顽固的牙石,牙刷也束手无策,此时只能求助专业的口腔医生,通过洗牙来清除。

洗牙的医学术语叫“龈上洁治”,是指用专业的器械去除牙齿表面的牙石、菌斑和色素,来延迟菌斑和牙石的再次沉积。不过,洗牙并没有“美白”牙齿的作用。

定期洗牙,可以防止牙龈出血、牙齿松动,还能帮助治疗牙周炎等口腔疾病。

有些人虽然知道洗牙有好处,但因为怕疼和一些认识误区,心有戚戚、不敢尝试。下面几个问题,能帮你看清洗牙的真相。

刷牙洗牙,一个都不能少

清洁口腔就像打扫房间,刷牙如同只擦了桌面,只有定期洗牙,才能保证每个角落的灰尘都被彻底清理。

牙龈出血,提醒你该洗牙了

很多人特别在意自己是不是有蛀牙,却从没想过牙龈出血、肿胀意味着更恼人的牙周病。有了龋齿坏的只是一颗牙,得了牙周病坏的则是一排牙。

健康的牙龈不出血,出现牙龈出血、口腔异味等问题,就说明你需要找牙周科医生进行洗牙治疗了。

洗一次牙,只能管一年

洗牙并不能一劳永逸,频率取决于口腔卫生状况。

如果能坚持正确刷牙和使用牙线,有效地预防牙石形成,就不需要经常洗牙。如果口腔卫生状况不好,牙结石产生的较快,就需要通过定期洗牙来清除牙石以维护牙周健康。

一般情况下,建议普通人大约每年洗一次牙,而牙周病患者则需要3~6个月洗一次。

洗牙伤牙,是个误会

很多人觉得洗牙会让牙缝变大、牙齿变松,其实这是个误会。

超声洗牙是用超声波震碎牙石而非磨除牙石,并不会对牙齿造成伤害。

牙石导致牙龈和牙槽骨退缩,形成了牙缝。牙石掩盖的牙缝不易被人察觉,洗牙清除了牙石后,牙缝自然会显露出来。

牙石被洗掉后,原本就松动的牙齿失去了支撑物,又变得松动,这属于正常现象。

暴露的牙根失去了牙石的“保护”,对冷、热、酸、甜等刺激特别敏感,还容易有发酸的感觉,但这种状况一般一到两周可逐渐好转。
看到这里,很多人会认为:既然牙石能填充牙缝,还能支撑松动的牙齿,为什么要洗掉?

其实,牙石的“友好”是种假象:如果长期不清理,牙龈会萎缩得越来越厉害,牙齿的使用寿命缩短。

不是所有人都能洗牙

生理期的女性,以及传染病患者,或有心脏起搏器的患者,患有血液病、糖尿病、高血压等疾病的患者,应谨慎洗牙。

由于洗牙时会出血,很多禁忌症都和血液指标相关,洗牙前可通过血液化验结果来判断是否可以洗牙。

5件事延长牙齿的寿命

怎样才算口腔健康呢?世界卫生组织给出的标准是:牙齿清洁,没有龋洞,没有疼痛感,牙龈颜色正常,没有出血现象。

想要一口这样的好牙,日常生活中不妨从这几个方面入手。

刷牙,别光做“表面功夫”

刷牙时间不够三分钟,都是在做“表面功夫”。建议软毛小刷头的牙刷,以及含氟牙膏,每次从牙龈边缘开始,牙齿外侧面、内侧面以及咀嚼面都要认真刷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