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

文章来源:读书君/樊登读书
原文:https://mp.weixin.qq.com/s/oxnKvNiZjbI_KTqKOWlAHA
作者:苏沫

本期栏目出场的主人公,有多少人恨他,就有多少人爱他,有人称他是千古罪人,亦有人尊他为千古一相。

下面我们一起走进中国北宋政治家、改革家 - 王安石的传奇人生~

元丰三年,凄风楚楚的江宁渡口边,一位身穿素衣的老者骑着小毛驴在江边踟蹰。

不久,一条小船靠岸停下,苏轼出船长揖而礼:“轼敢以野服拜见大丞相。”

老者则拱手而笑:“礼岂是为我辈设。”

原来是苏轼流放途中经过江宁专程来拜访老者,两人在秦淮河畔煮酒和诗,相谈甚欢,老者甚至邀苏轼比邻而居。

令人唏嘘的是,老者并不是苏轼的知己故友,而是结怨已久的“政敌”王安石。

王安石和苏轼都是朝廷栋梁,处在北宋那个内忧外患的年代,两人常常因为政见不同针锋相对。

王安石曾因为苏轼反对变法,上奏宋神宗“苏轼才高,但所学不正”,导致苏轼被罢黜流放。

然而苏轼深陷“乌台诗案”时,除苏辙之外,大家都在观望,唯有王安石挺身而出为其辩护。

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这对早年“相爱相杀”的君子,如今终于江湖一笑泯恩仇。

苏轼评价王安石:“名高一时,学贯千秋,卓绝之行,足以风动四方!”

王安石用自己的一生去践行理想主义,忠于自己,忠于国家,一生赤诚,矢志不渝。

1、忠于内心

王安石出生于官宦世家,从小就勤奋好学,酷爱读书,文章写得也是让人叹服。

小时候他跟随着当地方官的父亲辗转过各地,见过底层老百姓的很多心酸不容易。

所以王安石内心怀抱着“矫世变俗”志向,期待着有一天能凭借自己的能力改变老百姓悲惨的生活现状。

在21岁时,王安石就考中进士,因为一句“孺子其朋”得罪了宋仁宗,由第一名被调换成第四名。

王安石却不在意名次,他向来对功名冷漠,只要拿到进入朝堂的通行证,能够救世济民就好。

宋人王銍曾这样评价这件事:

荆公生平未尝略语曾考中状元。其气量高大,视科举为何等事耶?

王安石初入朝堂是在扬州担任太守幕府,他经常彻夜思虑国事,通宵达旦地读书,甚至连吃饭、洗澡都觉得浪费时间。

相传王安石以“衣垢不浣,面垢不洗”邋遢的形象出了名,面见皇帝时,虱子竟然爬到了胡须上。

后来朋友受不了他身上的馊味,只能每个月带着新衣服约王安石去洗澡。

由于长时间不洗脸,王安石脸色发黑,家里人以为他得了怪病,谁知大夫一看,原来只是脸没洗干净。

即便如此,王安石还是辩解:“我天生就黑,跟洗不洗脸没关系!”

当时的太守韩琦断定王安石纵情声色才有如此颓废神貌,王安石却从不解释,只说了句:“韩公非我。”

王安石的执拗在此时就已经初露端倪,他不追求别人的认可,只追求忠于内心以及简单的生活方式。

当时官员出门多有专门的轿子坐,王安石却觉得不能把人当成畜生使,从不乘坐轿撵。

他一生“不好华腴,自奉至俭”,不纳妾、只吃离自己最近的菜,甚至领到俸禄也会分给弟兄们花费,死后竟无半点遗产留给子孙。

做人做官一定要八面玲珑吗?

王安石的做法就给出了答案:忠于自己的内心就好。

作家林语堂曾说,“王安石为人很有趣,即使是他政治上最凶恶的敌人,也从没有人从他的私生活上攻击过他。”

王安石的一生都在听从内心的声音,简简单单做自己想做的事。

曾在一本书中看到这样的句子:“生命的意义本不在向外的寻取,而在向内的建立。”

然而快节奏的社会中,我们很容易被纷繁杂乱的事情干扰,没时间去关注自己的内心。

曾经看过知名音乐人张亚东的一个采访,很多人羡慕他的成功,他却这样说:

“长这么大为止,我一直活在别人的期待里,一天都没有做过自己。”

真正的成功和幸福并不是来自于外界的评判,而是听从自己内心的声音,做自己最喜欢的事。

唯有活在自己的选择里,才能不违本心,把日子过成自己想要的模样。

2、忠于初心

王安石生性淡泊,初入仕途时就牢记自己的初心:“不做大官,但要做为国为民的大事。”

当时的大宋貌似繁荣,其实已经进入“衰世”,王安石曾将国家积弱积贫的现实,写成洋洋洒洒的万言奏折,但当时的仁宗皇帝更愿意维持安稳。

之后宋仁宗驾崩,宋英宗一朝又是曹太后垂帘听政,更是无心于改革。

入京为官并不能实现自己改革的初心,倔脾气的王安石索性一直在地方做小官;

即便是最穷的地方,他待上几年也能成为富庶之地。

因为政绩突出,朝廷曾多次邀王安石入京为官,甚至连当时的宰相文彦博和欧阳修都多次举荐他,但王安石每一次都干脆地拒绝了。

多少人为了成为天子近臣费劲心机,而王安石选择忠于自己的初心。

有一次王安石正在处理公务,听说派送征召的信使过来,他连忙抓起手边的一本书就转身跑向了茅厕。

信使就这样等到了日头偏西,也不见王安石从茅厕中出来,这才明白他是变着法子不接旨躲避进京。

《严华经》里说:“不忘初心,方得始终。”

公元1067年,宋神宗继位,他是个锐意进取的皇帝,“百年之积,惟存空簿” 的大宋江山急需一场彻头彻尾的改革。

困境中的宋神宗把王安石当成了救命稻草,为其新法的推行扫除了所有障碍,一场大刀阔斧的变法就这样拉开了帷幕。


王安石在变法初始写下这样一首诗: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千户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这一路荆棘,一路等待,王安石济世救民的初心,终于等到了大展鸿图的机会。

史铁生曾说过:“初心,能让我们保持纯净,能让我们即使深陷泥淖,仍洁白无瑕。来时是赤子,归时莫忘仍怀一颗初心。”

坚持初心,从来都是一件很不容易的事情。

人活一世,在光怪陆离的社会中走着走着就容易迷失自我。

身处俗世不染尘埃不现实,但是摸爬滚打之后,仍能守住一颗初心,就非常珍贵。

无论走多远,都不要忘记自己为什么而出发。

3、忠于诚心

变法初期确实成效显著,国家富了,军队强大了,大宋更是在“熙河之役”中收复了约二十万平方公里的土地。

然而,这世上从来没有一件事情是简单易做的。

随着变法推行,新法的弊端开始渐渐显露,一些官吏借着空子大行敛财导致了“国富民贫”情况。

老百姓怨声载道,以昔日好友司马光为首的朝中大臣们也纷纷对王安石进行抨击,一个个同僚、好友、兄弟都站在了他的对立面。

王安石性格向来是执拗自负,他坚信只有开天辟地地变法,才能真正意义上实现大宋的脱胎换骨。

于是王安石提出“三不足”,誓死将改革进行到底:

“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

因为这份为国为民的诚心,王安石走上了人生巅峰,也走入前所未有的困境。

公元1074年,一场持续数月的干旱激化了变法的弊端,一副《流民图》呈现了民不聊生的惨状:

流民离散,百姓骨瘦如柴形如饿鬼,饿殍遍地让人不忍直视。

新法就这样叫停了,王安石罢相回江宁的路上微服私行,一路上听到的全是对他的谩骂和怨恨。

有的农妇为了泄愤,把自己的猪、鸡唤作“王安石”、“拗相公”,甚至有老百姓拿着棍棒守在驿站,准备“打杀了他,分而啖之。”

王安石在《北陂杏花》中这样写:

“纵被春风吹作雪,绝胜南阳碾成尘。”

变法的初衷是为了天下民众,虽以悲剧收场,但王安石为国为民的一片赤诚之心天地可鉴。

就如同王安石自己所说:“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

正是因为这样的诚心,变法失败后,皇帝要治王安石的罪,昔日反对变法的司马光恳切地为其求情:

“王安石胸怀坦荡,忠心耿耿,陛下万万不可听信谗言。”

王安石虽执拗狂傲,但一颗诚心穿越历史仍熠熠生辉。

傅雷先生曾经说:“一个人只要真诚,总能打动人,即使别人一时不了解,日后也会了解的。”

心不正的人,即便没有作恶,可能也难得人心。

唯有诚心待人,人生之路才能越走越宽广。

行走于世,心诚品正才是一个人最硬的底牌。

4、忠于自己

晚年的王安石在江宁乡下筑了座“半山园”,过起了诗酒田园的隐居生活。

他时常骑上一头小毛驴在田野间漫游,清心寡欲如同出世之人。

如今他终于不用在兼济天下与独善其身间徘徊,可以安心做个闲适的文人了。

王安石本就学识渊博,欧阳修曾把他的文学成就与李白、韩愈作比,写诗称赞:

翰林风月三千首,吏部文章二百年。老去自怜心尚在,后来谁与子争先。

若不是出生在风雨飘摇的北宋,他完全可以做潇洒快乐的文人。

公元1086年,世间再无王安石,黄坡上也没有了那个骑驴的身影。

让人意想不到的是,变法的反对者司马光竟建议皇帝厚葬王安石,叹息道:“他没什么不好,只是太执拗了。”

这或许就是人格的魅力吧,真名士虽政见不同,道义却是相通的。

如今或褒或贬都已是过眼云烟,王安石一腔热血虽终未达成所愿,却也是忠于自己过了无悔一生。

人生本就是一场不能返途的旅程,忠于自己走下去,才能在千帆阅尽之后,留下自己想要的风景。